【治國理政新實踐·山西篇】“草帽書記”的“掘金”計劃

2017-07-06 09:05:44 來源:臨汾新聞網

  時光荏苒,回首2016年,我市脫貧182個貧困村7.77萬貧困人口,超額完成了省定減貧任務,在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開局之年實現(xiàn)了首戰(zhàn)首勝,這是市委、市政府精準施策的階段性成果,更是對一線干部群眾真情幫扶的生動詮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在我市廣袤的田野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扎根農村,用勤勞的雙手和汗水,帶領廣大群眾奮戰(zhàn)在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演繹出一個個鮮活動人的脫貧故事。草帽書記”“割草書記”賣棗書記”……一個個親切的稱呼,不僅體現(xiàn)出農村群眾對脫貧致富的渴望,更凝聚了全市人民“決勝全面小康,實現(xiàn)振興崛起”的信心和干勁。

  即日起,本網將開辟“砥礪奮進的五年·扶貧故事”專欄,選派記者深入到貧困群眾中去,把筆觸對準廣大黨員干部和貧困群眾,用帶著泥土芬芳的文字,講述他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有為的鮮活故事,傳遞積極向上的動人力量,為全市脫貧攻堅搖旗吶喊、加油助威。

  “最近總做著同一個夢,夢到我站在山頂上,看著漫山遍野的土豆,變成了散發(fā)光芒的金蛋蛋……”說話的是安澤縣和川鎮(zhèn)議亭村“第一書記”吉明明,因每天頭戴草帽奔波在田間地頭而被群眾稱為“草帽書記”,而他所說那個夢,是他用了兩年時間為議亭村種下的“脫貧夢”。

  6月15日,在議亭村鐵布山上,吉明明正在和村民張桂林為土豆苗進行培土作業(yè)。剛到地頭,記者就聽見張桂林對吉明明說:“你太認真了,就目前苗子的長勢,我敢保證畝產5000斤以上,你就放心吧?!奔髅鲄s說:“不行,機器夠不著的地方,下午咱們進行人工培土,我向村民保證的畝產是5000斤,就得按著7000斤的畝產去做,否則,我無法向村民交代?!?/p>

  吉明明告訴記者:“今年村里與山西恒業(yè)農貿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流轉了土地200畝,全部種上了土豆,一旦成功,明年將幫助村民大面積種植,村里一多半人都指望著土豆脫貧,哪敢有半點馬虎!”

  “能把企業(yè)引到村里、能把土豆種到鐵布山,太不容易了?!贝迕裢跏阑⒅钢矍暗那吆诱f。鐵布山是議亭村的一個自然村,三面環(huán)水,一面環(huán)山,其實就是個“孤島”,雖說如今只有幾戶人居住,但這里有村民的800畝土地。2014年,王世虎家在鐵布山的地里種了辣椒,正當收獲時突降暴雨,沁河漲水,一家人只有靠游泳游過去,收完了再游泳一袋袋拖回來。

  “春耕秋收載物過河,如此下去,村民脫貧就是空談。”吉明明剛上任就聽說了村民靠游泳收莊稼的事,感到非常震撼。隨即與村“兩委”主干多方面向上級爭取資金30萬元建起了一座“豐收橋”,解決了祖祖輩輩過橋難的問題。

  “30萬建了一座橋,就必須讓鐵布山‘孤島’變‘寶島’,生長出更多的‘30萬’,這才是這座橋應該體現(xiàn)的價值?!睘榱藢崿F(xiàn)土豆規(guī)?;N植,做好土地流轉工作,吉明明挨戶到家中溝通流轉土地事宜,先后召開會議8次,實地查看地塊,測土取樣化驗四次,最終在今年完成200畝的土豆種植。

  村民朱麗仙在流轉了10畝土地后,被返聘管理及種植土豆,每天能拿60元的工錢,丈夫王前進則放心外出務工,一年下來收入跟以前種地相比翻了一番。而像朱麗仙一樣被返聘務農的村民達到20余人。

  為了鼓勵更多的村民種植土豆,議亭村與恒業(yè)農貿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給村民所種土豆0.5元/斤的保底價,按照畝產最低5000斤計算,每畝地可為村民帶來2500元左右的收入。

  “以前村民都心存疑慮,如今看著土豆苗的長勢越來越好,很多村民主動找到我,要求幫忙聯(lián)系公司……”在吉明明看來,再過兩年,議亭村絕對不會再為建一座橋而發(fā)愁資金……

  記者 楊琦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