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陽春三月,詩情畫意。洪洞縣萬安鎮(zhèn)70歲的杜翠花、67歲的劉桃英、59歲的楊姣匯聚在61歲的宋春姣的院內(nèi)忙碌著,她們在重溫古老織布藝術(shù)的同時,也享受著廢變寶、舊變新的快樂。
4月19日,幾位老人忙碌的身影,也讓記者想起了兒時奶奶和母親織布的情景。
作為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古老的織布機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或散落毀壞于鄉(xiāng)下窯洞的墻角,或隱身于收藏者的館舍。在古老的織布機正消逝于鄉(xiāng)村時,洪洞萬安鎮(zhèn)的婦女們卻讓閑置多年的織布機派上了用場,用古老的織布機織出了五彩的生活。
杜翠花指著一個大鋁盆里五顏六色的線球說,這用的不是棉線,而是毛線。毛線不是新的,是穿舊的毛衣、毛褲拆解出來的。毛線有紅、綠、藍、紫等多種顏色,經(jīng)過紡織者的巧妙搭配,織出的布就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紋飾。
“毛衣穿舊了,不扔沒用,扔了可惜,就把它拆了接成長線,按顏色分類?!睏铈贿呌昧碇茉诳棽紮C上配好的毛線,一邊笑呵呵地說。棉線織出的是棉布,毛線織出的算是毛毯,可以鋪在床上、沙發(fā)上、椅子上。
“早上涼快,干活不出汗”,杜翠花說,這活兒不是誰都能干的,主要是春姣干,我們幾個幫忙”?!耙裁礃拥幕y,配什么樣的線是關(guān)鍵。這里邊最主要的是交線,要分清記牢。”宋春姣一邊拉線一邊說。織布一般五六丈為最佳,最長也就是十丈。
毛線要纏成一個大線球,然后穿好“舌”(音),這時就體現(xiàn)出了“交線”的重要性。接下來就是刷線,將棉線全部漿濕,再用刷子刷,將線理順,刷一截,晾一截,等干了才能卷上木架。卷好之后,在每層的中間夾上干草。當(dāng)整個線球全部上架,整理好線就可以開始織了。宋春姣邊整理邊解釋道。
“我還有積攢下的一點棉花,等過段時間,我把它紡成線,再加上鄰居和鄉(xiāng)親們送給我的棉線,再織點布,睡在自己織的粗布上也是一種享受,不扎人、舒服?!彼未烘f道。
“你們再遲來兩天,就看不到我們織布了?!倍糯浠ㄟ叴┧笞舆呎f。看到織布機下長長的彩色成品,相機快門聲與織布機的碰撞聲交織在一起,匯成了現(xiàn)代技術(shù)與中華民族古老織造技術(shù)的交響曲。
記者 王隰斌
責(zé)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