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到了太原不去晉祠,是終生憾事。一日,我懷著好奇之心,游覽了這塊飲譽遐邇的名勝之地。
美麗古雅的晉祠,坐落在太原西南25公里的懸甕山麓、晉水源頭。該祠以祭祀西周晉國開國之諸侯唐叔虞而得名,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時代,就已聞名了。東魏、北齊間,高歡、高洋父子發(fā)跡晉陽后,在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使其更盛。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討伐高麗班師回朝途經(jīng)此地時,親筆撰寫鏤刻建制了《晉祠銘并序》之碑。
據(jù)導(dǎo)游小姐介紹,宋初,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為平北漢多次兵伐太原,終于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滅掉北漢,統(tǒng)一中華。在夷晉陽古城為廢墟的同時,先后用5年時間,擴建晉祠,鐫碑刻石。其建筑布局和晉祠稱謂,均以唐叔虞為主體。北宋第三位皇帝仁宗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其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盛冠全祠的圣母殿。宋后的金、元、明、清各代,又進行了修建,并改變了宋以前的建筑格局,圣母邑姜取代了叔虞,成為晉祠供奉的主神。
隨著成群結(jié)隊的游客,我來到晉祠之內(nèi)最壯麗、最古老的大型建筑——圣母殿。該殿堂為重檐歇山式,四周圍回廊,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前廊深兩間,系我國現(xiàn)存宋代古建筑中環(huán)廊建筑的最古實例。前廊8根廊柱上,所雕制的8條木質(zhì)蟠龍,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的木質(zhì)雕龍遺物,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沿十字橋,過應(yīng)龍柱,入圣母殿,便可看到我國現(xiàn)存的稀世瑰寶──宋代彩塑侍女像。這是一組描寫和反映我國封建社會趙宋王朝宮廷制度和宮闈生活的縮影及真實寫照,所塑人物,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我由衷地為彩塑者豐富的想象、超世的構(gòu)思、精湛的技藝而驚嘆。
步出圣母殿,我來到祠內(nèi)八景之最——難老泉。此處是晉祠的靈魂,晉水的主要源泉。泉水自懸甕山底巖層涌出,清澈如碧玉,常年不息。清潭西壁半腰間,有漢白玉雕成的龍頭作吐水狀。晶瑩的泉水由龍口噴出,瀉入下方清潭。頗似畫中之美,使人留戀。清潭至澈,水中草藻,四季常青,游魚歷歷可數(shù)。潭右側(cè)的“不系舟”,倒映水中,一派江南園林特色。詩仙李白游歷于此,曾欣然命筆,留下了傳誦千古的詩句:“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青潭寫翠娥?!狈吨傺鸵酁闀x水所傾倒,贊美此泉:“千家灌禾田,滿園江南田。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p>
吟哦著古人名句,聆聽著泉水之聲,我的身心恍如置于南天澤國,格外的心曠神怡。
從難老泉往南走數(shù)十米,便是王瓊祠。盡管該祠建筑不算宏偉,也不高大,但祠堂中所奉供的卻是宋以來太原的著名人物——王瓊。據(jù)載,出自“太原王氏”的王瓊,是明代后三朝的著名功臣、兩部閣老。許是我也姓王的緣故,面對王瓊塑像,肅然起敬。王瓊祠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兩株年逾400載的銀杏樹。導(dǎo)游小姐說,此樹系王瓊為官時所植,原取銀杏樹下可成才之意。相傳,中國南朝的著名文學(xué)批評家劉勰,在此樹下著成《文心雕龍》而揚名天下,這兩株銀杏樹也隨之聞名于世了。現(xiàn)樹高達20余米,且為雌、雄,分列左右,實為珍貴。
緣王瓊祠東去是近年新建的晉溪書院。書院初名晉溪園,王瓊創(chuàng)建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當(dāng)時為王氏家族子孫讀書的地方。后來,幾度興衰,頹敗不堪。改革開放以來,太原市投資重建、擴建,以“筑巢引鳳”的政策,吸引王氏海外子孫共建祖籍太原。1993年暮春,邀東南亞數(shù)國的“太原王氏”后裔,會聚晉溪書院,共商太原經(jīng)濟騰飛大計。
望著晉溪書院那深深的庭院,煌煌的殿堂,我真切地看到了太原經(jīng)濟振興的美好前景!
(原載《生活晨報》副刊1999年6月24日,《市場消費報》副刊1999年8月23日,《侯馬報》紫金園1999年11月16日)
責(zé)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