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的肌體已滿是傷口,如今又被撒上了一把鹽。
當社會誠信滑坡,食品安全事件頻發(fā),我們疾呼“吃什么還能放心”的時候,社會誠信的基石——政府公信也面臨著挑釁。
國家稅務總局15日發(fā)布聲明稱,近日,有人盜用稅務總局名義,對外發(fā)布了“《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修訂個人所得稅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的公告》(2011年47號)”并作解讀,該文及解讀內容在媒體刊登后,嚴重誤導了納稅人。稅務總局表示,稅務總局從未發(fā)過該文件及解讀稿,此文件及解讀稿系偽造。稅務總局將依法行使追究偽造公文者法律責任的權力。(據新華網)
“有人”杜撰了“年終獎計稅方式將修改”,“年終獎多,稅后所得卻少”的怪現象將被終結………此前兩天媒體的種種議和解讀迎合了民眾的熱切關注,一切看來似乎都是“利好”。
誰料“神馬都是浮云”,歡喜轉眼已成空。讓人頗費思量的是,這樣一則坑爹的偽造公告是如何騙過眾多精明的記者和媒體,堂而皇之地登上版面、熒屏的?一向冷靜、嚴肅的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級權威媒體為何也會中招,牽涉其中?回顧這些媒體的相關報道,信息來源清一色的是“國家稅務總局”,難道這都是媒體記者喪失職業(yè)操守的杜撰?煞有介事的“47號公告”所涉及內容難道都是空穴來風?
國家權威機關發(fā)布的公告也有被偽造的風險,政府公信的是非往誠信的傷口撒了一把鹽,我們無奈地質問:“我們還能信誰?”謠傳之所以影響廣泛,一則其內容往往與社會關切有關,投其所好而具有相當的誘惑性;二則借助互聯網尤其是媒體得以呈加速度地傳播。辟謠之舉因謠傳存在而生,兩者的時間差越小,前者的力度越大,后者的負面效應就越小。反之,辟謠就會顯得蒼白無力,起不到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應有效果。當偽“47號公告”大行天下,成為街談巷議時,一系列負面影響的黑鍋要來背時,國稅總局的淡定讓人好生佩服。難怪在辟謠聲明發(fā)布后,許多網友要懷疑這是國家稅務總局自擺烏龍,還有網友拿太過籠統(tǒng)的“有人”調侃一番。
興奮的民眾被謠傳晃了一下腰,偽“47號公告”往誠信的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顯然,一紙簡短的聲明并不能解開輿論一連串的疑惑,回應社會關切,用“偽造”、“誤導”幾個生硬詞匯澄清不了真正的問題。揪出這個膽大妄為的“有人”,查出偽公告背后的來龍去脈并公之于眾是當務之急,唯有如此才能還政府以公信,還媒體以信譽,給存疑的民眾以交待。
此外,當初的“47號公告”能夠引發(fā)媒體和社會廣泛關注,國稅總局是否從中聽出了民眾對減輕稅負、實現稅收公平的期望呢?至少我們是聽到了。( 孫宗林)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公交冷漠”城市的污點
下一篇: 中秋月餅潮 蛋價不“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