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來,永和縣城關小學的老師常愛紅一直堅守著當初的信念——把教師當作事業(yè)做,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要有愛心和耐心,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材。
三尺講臺,一群質(zhì)樸的山里娃,那便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將青春全部獻給了山區(qū)的孩子們;她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基層教師成長為全國模范教師;她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人的壯舉,只是用滿腔熱情和不懈耕耘,展示了一名山區(qū)教師的平凡和偉大。
“做我所愛,愛我所做,把教師的事業(yè)干好!”
深秋時節(jié),走進永和縣城關小學,看到了干凈整潔的校園,聽到了學生們的朗朗讀書聲……這是這個山區(qū)小城最好的一所小學,因為管得好教得好,在當?shù)赜泻芎玫目诒?/p>
前來迎接記者的是面帶親切笑容的常愛紅老師,當提起她剛剛獲得的“全國模范教師”榮譽時,她連連擺手:我只不過做了一名老師應該做的?!苯衲?3歲的常愛紅是土生土長的永和人,1989年,僅18歲的她從隰縣師范學校畢業(yè)。當時,有不少同學都抱著闖一闖的想法,走出了大山尋找自己的夢想,而她毅然選擇了教育行業(yè),加入到教師的隊伍當中,把青春和智慧獻給了她所鐘愛的教育事業(yè)。
“當時我們班有17個同學,只有三四個人當了老師,其他人都轉(zhuǎn)了行。”常愛紅說,她母親便是當?shù)氐囊幻處?,在母親耳嚅目染下,她從小就有一個想法,將來也像母親一樣,做一名教師。
畢業(yè)后,常愛紅回到永和縣城關小學,這也是她曾經(jīng)上過的小學。重新回到母校,由一名學生變成一名老師,角色的突然轉(zhuǎn)換,令她激動的同時也有些忐忑和擔心。
“學校里還有好多教過我的老師,當時真的擔心會教不好。”剛到工作崗位,常愛紅有著較重的思想包袱,母親鼓勵她大膽放開去干,向同事多請教多學習。
常愛紅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輸?shù)膭蓬^,她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學當中,一有不懂的地方,便向同事請教,有困惑的時候,向母親尋求幫助,以得到最好的解決方法。
“畢竟是剛當老師,處理事沒有經(jīng)驗,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感覺比較難。”常愛紅坦言,在初為人師的那個階段,母親給她的幫助特別大,教她“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問題、處理問題……”在母親的幫助下,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而且做得特別好。
上世紀90年代的永和,經(jīng)濟還很落后,課外書更是不多見?!鞍嗬镉袟l件較好的學生帶來幾本課外書,大家爭著搶著看。”常愛紅回憶,當時看到這一場景時,她就考慮一定要購買一批課外書,滿足學生們的求知欲。經(jīng)過反復思索,她和孩子們起早貪黑撿拾廢品,用賣廢品的錢買回了102冊珍貴圖書,在班里辦起了“紅領巾圖書角”,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展望知識燈塔的窗口。
“我并不是數(shù)學天賦特別好的人,出于工作的需要,我選擇了數(shù)學教學?!背奂t埋頭苦干,用心鉆研,用自己的勤奮開創(chuàng)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她摸索出了一套適合當?shù)貙W生的教學方法,自創(chuàng)了“先學后做,合作交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生本教學模式,學生有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勇于合作的意識,人人都有了獨立思考、敢于展示、認真做作業(yè)的好習慣。這種教學模式受到了一致好評,也得到了縣教科局和市教研室的肯定,永和縣教育系統(tǒng)正在推行她的教學模式。
“用心對待學生,這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不僅要教知識,還要教做人的道理,讓學生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tài),讓他們健康成長。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边@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獻身教育事業(yè)的真實寫照,也是常愛紅信仰的座右銘。
常愛紅崇尚愛的教育,她愛生如子,教學之外,還將精力投入到關愛學生當中。
2000年起,她在自己所帶的班里發(fā)起了“愛心假日”活動,利用每個周末和節(jié)假日,無間斷地為全縣孤寡老人、殘疾人洗衣、掃院、理發(fā)、料理家務,把歡樂和希望送給了需要幫助的家庭。多年來,這一持之以恒的善舉在造福身邊人的同時,極大地激發(fā)了孩子們的愛心和奉獻精神。
2010年9月,常愛紅接任六(4)班的數(shù)學老師,班里的劉娟因患小兒麻痹癥,喪失了說話能力,行走也不方便。由于劉娟的父母都是農(nóng)民,加上家中姊妹多,生活一直很拮據(jù)。為了幫父母減輕負擔,劉娟邊上學邊撿破爛,以便攢錢為自己看病。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常愛紅一面在班里開展了“關愛同學、共同成長”的主題班會,一面動員全校師生伸出友愛之手,為劉娟募捐。在她的奔波努力下,共為劉娟籌得捐款3325元,減輕了她家里的負擔。
“常老師是我們縣里的好老師,也是個好人?!睍r隔4年,提及當年的事情,劉娟的父母依然感動萬分。
在常愛紅的辦公桌上,一張學生聯(lián)系通訊錄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通訊錄上記錄了學生們的詳細情況、父母工作狀況和聯(lián)系方式。
“剛開學不久,現(xiàn)在還沒統(tǒng)計完?!背奂t說,她要盡快將這些信息完善,以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
多年來,針對班里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的現(xiàn)狀,常愛紅為每一名留守兒童建立了個人小檔案,他們住哪里、經(jīng)濟狀況如何、父母在哪里打工、電話號碼是多少、孩子哪一天生日……與留守兒童息息相關的信息都被她用小本子記錄下來。每個星期,她都會在工作之余抽出時間,挨個兒到留守兒童家中去家訪。為了讓留守兒童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每逢這些孩子過生日,她不僅掏錢買回蛋糕,組織全班同學一起給孩子過生日,還讓孩子用自己的手機給遠方的父母打電話。
除此之外,常愛紅對那些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孩子也格外關注。有些孩子品學兼優(yōu),但家里條件很差,她常從微薄的工資里擠出錢資助這些孩子。幾年來累計出資兩萬余元,先后資助了50多個家庭困難的孩子。
讓常愛紅感動的是,她用愛心澆灌、用真心付出,也得到了學生們的回報。2013年冬天的一個早晨,常愛紅因為忙于準備上午的教學,沒顧上吃早飯。班上一個學生來到辦公室,將一個夾著雞蛋的餅子遞給了她,這突如其來的一幕讓常愛紅十分詫異,倒是學生先開了口。
“老師,我病的時候,你還帶我看病買藥,我看你早上一直在備課,沒吃早飯,就先吃個餅子吧!”這名學生把餅子放到辦公桌上,撒腿跑回了教室。
拿起散發(fā)熱氣和雞蛋香味的餅子,常愛紅的眼淚流了下來。“這些孩子太可愛了,他們太懂事了?!边€有一次,常愛紅像往常一樣正在講課,突然胃一陣一陣地疼,實在忍不住了,為了不影響學生們的情緒,她來到樓道里蹲在地上,希望能緩解一下將課上完。就在這時,一名學生端了一杯熱水出現(xiàn)在她面前。當時特別感動?!碧弁淳徑夂?,常愛紅便回到教室堅持上完了那節(jié)課。
“憑心而論,我并不苛求榮譽,只是覺得我對學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關愛,對教書也有一種無以言表的偏愛,并且渴求把它做好?!睉阎活w平常心,常愛紅對教育執(zhí)著自信,懷著一顆慈母心,對學生無私關愛和付出,這贏得了眾人對她真心的尊敬,學生對她真情感恩,家長們都渴望把孩子轉(zhuǎn)到她的班級里,這是對她能力的認可,也是對她最高的贊譽。
“全國模范教師榮譽是認可,更是我前進的動力” 在今年全國教師節(jié)表彰中,常愛紅被教育部和人社部評為“全國模范教師”榮譽稱號。這是對一名教師工作的肯定,也是一名教師最高的榮譽。
“咱做的事,好多老師也都做了,平時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事?!背奂t笑著說,她的工作就是在婆婆媽媽中進行。
這幾年,常愛紅在做好教學工作同時,還擔任永和縣城關小學的副校長,負責德育教育相關工作。
2010年6月,在“省語言文字示范校”檢查驗收時,常愛紅所作的示范課受到省、市驗收組領導的一致好評;2011年5月,在“省德育示范?!睓z查驗收工作中,她所作的示范課再次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2012年5月,教學錄像《用分數(shù)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被中國教育學會評為優(yōu)質(zhì)課一等獎;2013年4月,山西省教育學會“小學課改精品課”曲沃現(xiàn)場會上,她所作的精品課榮獲一等獎……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08年,她所帶的學生李佳麗、王藝蕾等5人在全國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分別獲二三等獎;2009年,山西省小學生趣味數(shù)學大賽中,趙磊等兩名學生獲二等獎,趙玲等4名學生獲三等獎;2014年,全縣六年級統(tǒng)考中,她所帶班級學生的數(shù)學均分為91.86分,及格率100%,優(yōu)秀率92%,又一次奪得全縣第一……辛勤的汗水換來豐收的碩果。由于教學工作出色,多年來她一直帶高年級學生。讓常愛紅自豪的是,25年來,所帶的學科成績始終居全縣前列。從這個學校走出去的孩子不僅完全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而且還有多人考上了中專和大學院校,還有的學生在國外工作和留學。
每年教師節(jié),常愛紅都能收到學生們發(fā)來的祝福短信?!俺@蠋?,節(jié)日快樂,謝謝您,您一定要多注意身體,不要太勞累,永和縣的孩子們需要您?!背奂t翻出一條短信,這是在北京工作的一位學生發(fā)來的祝福問候短信,諸如此類的短信,手機里存了不少,她都沒舍得刪除。
因為工作優(yōu)異,2008年以來,常愛紅所帶的班級被評為“山西省先進集體”愛心班集體”山西省少先隊特色中小隊”等,16名學生先后被評為省、市“三好學生”。常愛紅本人更是獲得榮譽無數(shù),學科帶頭人”省優(yōu)秀班主任”省教育能手”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市級名師”等,此外,她還連續(xù)10年被評為永和縣模范教師。2012年,常愛紅被評為2012年度“感動永和人物”。
“我愿做山區(qū)教育的常青樹,我想跟孩子們一起學會怎樣做人和愛人,如何尊重人和幫助人……”常愛紅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也沒有催人淚下的事跡,在平凡的教師工作崗位上,她傾盡自己的心血,通過自己的奮斗和付出,改變了山區(qū)教育的面貌,改變了無數(shù)山區(qū)孩子的命運。面對未來,她依舊滿腔熱血,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為永和縣的教育再添重彩。
記者 張瑩超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