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近段時間來,大寧縣太古鄉(xiāng)后腰村的農民白福賢每天都會起個大早,扛起镢頭,去地里挖紅薯。
后腰村的紅薯種植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海拔高、溫差大、紅泥土,再加上黃河水浸潤著這片土地,賦予紅薯生長得天獨厚的條件。“個頭大,口感好,又綿又沙?!边@是太古鄉(xiāng)鄉(xiāng)長任彥偉對后腰村紅薯的肯定,也是這個村子發(fā)展紅薯產業(yè)的先天優(yōu)勢。
產業(yè)發(fā)展要有帶頭人,這個頭誰來帶?
“種植的紅薯質量好、產量高,有積極性。”任彥偉要求的評選條件白福賢都符合,于是,村民們心中那個踏實肯干的白福賢成了大家信服的“紅薯大王”。
帶頭人有了,這個頭怎么帶?
“去年,我們從全國各地引進了9個紅薯品種,并開辟了一塊試驗田,詳細記錄了紅薯每個階段的生長情況。”任彥偉告訴記者,經過白福賢和村民們多半年的精心種植,紅薯成熟后的試吃結果卻出乎意料。嘗來嘗去,大家一致認為還是后腰村的紅薯口感好。
后腰村的紅薯品種數(shù)百年來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土品種卻在試驗田中完勝其他品種,這讓白福賢和村民們種植紅薯的信心更足了。但是,后腰村常住人口以老年人居多,隨著勞動能力的逐漸減弱,村里的閑置地越來越多。用任彥偉的話來說,后腰村發(fā)展紅薯產業(yè)無異于“開大荒”。
從2畝、6畝到如今的10畝,白福賢種的紅薯越來越多;從60畝、120畝、260畝到今年的310畝,后腰村紅薯種植面積也連年增加。一片片荒地硬是被大家一鋤頭一鋤頭開墾出來了。
站在村口,白福賢向山腳下黃河流淌的方向望去,“年輕時陪媳婦回娘家,都是背著娃娃踩著石頭過河,當時心里就想什么時候能通車呢?”回過頭,白福賢又指了指入住不久的新房子,“現(xiàn)在不僅路好了,房子也好了,兜里的錢也多了。我們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
記者 荀丹薇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