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彧
《詩經(jīng)》是采集、匯編的產(chǎn)物,有一個由博到約的篩選過程。據(jù)《史記·孔子家語》說,最初從民間采集到周王室的“詩有三千余篇”。說明《詩經(jīng)》的前身數(shù)量相當(dāng)大,最后,在春秋末期由孔子修編完成,所以,孔子有“詩三百”的斷語。從現(xiàn)在保存出版的305篇的《詩經(jīng)》看,大部分詩的作者已經(jīng)失傳,只有少部分詩有作者。一種情況是,詩中直接記有作者姓名,如《小雅·巷伯》說:“寺人孟子”?!八氯恕本褪枪糯鷮m廷里侍候國王的小臣,相當(dāng)于后世的太監(jiān)?!洞笱拧め愿摺氛f:“吉甫作誦”。“吉甫”即尹吉甫,周宣王的大臣,官卿士。另一種情況是,先秦典籍指出某一篇詩的作者是誰,如《左傳》稱《鄘風(fēng)·載馳》的作者是許國的許穆公夫人。所以說,《詩經(jīng)》基本上是一部無名氏的歌詠匯集??梢?,人類無論發(fā)展到了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無名氏”。不忘“無名氏”恰恰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人本主義”。
《詩經(jīng)》的分類比較多,有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三種,但為世人公認的是“風(fēng)、雅、頌”三分法。那么,“風(fēng)、雅、頌”的內(nèi)容指什么?歷史上的學(xué)者各有看法。西漢毛亨、毛萇《毛詩古訓(xùn)》的大序、小序,宋人鄭樵的《詩辯妄》,朱熹的《詩集傳》,荀子的《儒教》,都有各自的說法。但正像南懷瑾開說《論語》一樣,中國有一億人讀《論語》,就有一億個孔子,人人心中都有個孔子,但都不是原來的孔子。對《詩經(jīng)》“風(fēng)、雅、頌”最共識的看法是:
“風(fēng)”,多為民間歌謠,最集中的內(nèi)容是關(guān)于戀愛和婚姻的詩,所配的樂譜有明顯的地方民樂特色,為草根土樂,詩的語言淺近、通俗,但不放蕩、不淫亂,有一定的底線和節(jié)制,主要用于以詩化人,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用“諷諫”的辦法教化人,以形成良好的民風(fēng)。其實,“風(fēng)”講的就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這里的“國”指的是諸侯封國的“國”,不是現(xiàn)在有行政專屬權(quán)的國家,仍然是“前國家時期”,實則就是一個地域概念,提倡的是“君子之風(fēng)”。誠如孔子在《論語》中所說:“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眻?zhí)政者的德像風(fēng)一樣,普通民眾的德像草一樣,風(fēng)拂草,草一定會順著風(fēng)的方向倒下,形成一個良好的鄉(xiāng)風(fēng)民俗。所以,民俗家馮驥才說,民俗不是法律,勝似法律,起著法律起不到的作用。
“雅”,是王朝的正樂、正聲,音樂為周朝京邑一帶的樂調(diào)。詩的文采斑斕,有示范、普及、推廣的意義。雅者,正也,說的是王政的興廢。政事有大小,故詩有“大雅”“小雅”兩種。
“雅”多用于宮廷宴享,各國使者往來和諸侯盟會。比如,成語“歌詩必類”,說的就是晉平侯和諸侯在河南溫縣會盟的時候,齊國大夫高厚“吟詩”與“舞蹈”不同步、不協(xié)調(diào),引起大家的不滿。這從一個側(cè)面印證了禮法的說法,《詩經(jīng)》中的詩,對民眾而言,口耳相傳,邊歌邊舞,抒發(fā)的是以禮相待的真情實感;對官方而言,歌舞同步、協(xié)調(diào)一致則是政治原則??梢?,“禮”成了當(dāng)時社會共同遵守的“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外交無小事吧。
“小雅”“大雅”中,有許多詩產(chǎn)生于西周后期,由于戎族侵擾,諸侯兼并,社會劇烈動蕩,也出現(xiàn)了很多批評政治、反映戰(zhàn)亂和勞役之苦的詩,表達了人們對艱危時事的憂慮,對統(tǒng)治者的強烈不滿??梢?,“雅”講的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fēng)”?!疤煜隆笔歉蟮牡赜蚋拍?,狹義講,主要指中原地區(qū)。這里的“風(fēng)”顯然是指王政興衰的歷史經(jīng)驗,是要讓王朝養(yǎng)成仁德之風(fēng)。
“頌”是宗廟祭歌,有周頌、魯頌、商頌三部分。多為頌揚先王功德的贊歌,追念先祖基業(yè)的史詩,且歌舞相隨,邊歌邊舞,甚為隆重。同時,還包括一些春夏之際向神祈求豐年,或秋冬之季酬謝神靈的樂歌??梢哉f,人的崇高精神、天下之道全在其中。也就是說,“頌”指的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靈?!薄绊灐?,自然是對周王朝的最大肯定和贊美。
晉都曲沃與《詩經(jīng)》是結(jié)為一體的。粗略梳理,涉及晉國的詩作收錄于“魏風(fēng)”和“唐風(fēng)”的有十篇之多,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集中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謂為官理政詩。有三種情況:一是勉勵良士。比如《唐風(fēng)·蟋蟀》,就是從“職思其中”“聰思其外”“聰思其憂”三個層面,勉勵一切良士應(yīng)勤奮不息,積極努力,保持警覺,不要忘記勤儉勞作,不要過度追求享樂,不要忘記憂患意識,努力做到瞻前顧后,時時警惕,憂深思遠,不做太平官。這些勉勵的理念,當(dāng)今聽起來也十分耳熟、親切。二是諷刺貪官。比如《魏風(fēng)·碩鼠》,就是反映老百姓對統(tǒng)治者實施重稅,鯨吞于民,不修其政,貪而害人的怨憤而引發(fā)的斥責(zé)。歷史地看問題,這類的諷刺詩明顯反映了社會、國家、民眾之間的三層內(nèi)涵:第一,勞動人民熱切盼望管理自己國家的官員都能成為開明有為的好官;第二,熱切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真切企盼;第三,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是國家的主體。魯迅時代的雜文,當(dāng)今的文藝小品,源頭就在《詩經(jīng)》。三是諷刺伸手要官。比如,《唐風(fēng)·無衣》,就是諷刺晉武公請命七章官服的詩。晉武公是曲沃桓叔的孫子。曲沃本是晉的一部分,是桓叔的封地,后來與晉分裂。武公襲封曲沃后,攻伐晉國,殺死晉侯,代其侯位。他害怕眾人不服,于是,盡晉國寶器賄賂周釐王,請求承認他的侯位,等于伸手要官。“七章衣”是諸侯的命服,諸侯“其車、旗、衣服都是以七為節(jié),請求七章服,等于請求策命他為侯?!?/p>
二謂生活習(xí)俗詩。在“風(fēng)”詩中,反映愛情、婚姻內(nèi)容的詩篇相當(dāng)多。“魏風(fēng)”“唐風(fēng)”也是這樣,有6篇之多,從少女求愛的《唐風(fēng)·有杕之杜》,到談情說愛的《魏風(fēng)·汾沮洳》,從新婚之夜的《唐風(fēng)·綢繆》,到思夫愛夫的《唐風(fēng)·揚之水》,從多子多福的《唐風(fēng)·椒聊》,到哭悼亡夫的《唐風(fēng)·葛生》,都精彩地反映了愛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景狀。其中,像《唐風(fēng)·椒聊》這樣的詩,就是反映多子、多福、多吉祥的民風(fēng)習(xí)俗的,每一個家庭都希望能多生幾個品德優(yōu)良、忠厚篤實、身體魁梧、體健有力的兒子?;蕦m達官也是這樣。自漢代起,皇后居住的地方稱為“椒房”,就出自這里,也是期望多子多福。這慢慢形成了整個中華民族的一種普遍習(xí)俗了。其實,這背后隱藏的就是以人為本的民族理念。人才是最大的社會財富。
三謂勞動熱情詩。農(nóng)耕文明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一條主線,耕讀傳家是幾千年的民族風(fēng)俗。民歌是勞動人民的口頭創(chuàng)作。許多作品就產(chǎn)生于他們從事勞動的過程中,一邊勞動,一邊歌唱,傾吐著他們的各種情感和憧憬,既反映了當(dāng)時農(nóng)耕文明的程度,又肯定了詩歌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的特征;既反映了農(nóng)民以農(nóng)為本的思想,又反映了農(nóng)民勤勞致富的本質(zhì)品格。《魏風(fēng)·十畝之間》就洋溢著一群勞動者的歡樂情懷?! ?/p>
責(zé)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