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第二屆山西文博會在萬眾期待中隆重啟幕,由山西省晉寶齋藝術總公司籌劃舉辦的“三晉窯火——高古瓷遺珍展”也華麗亮相,集中展出山西失散在民間的宋元時期以前的瓷器珍品,全面展示山西悠久的陶瓷燒造歷史及精湛的制作工藝。
玲瑯滿目的展品
99件完整器物 印證三晉窯火曾經(jīng)燎原
山西是中國文明發(fā)源地之一,文物資源豐富,陶瓷燒造歷史悠久,歷代窯址眾多,現(xiàn)遺存的有分量的瓷器不在少數(shù)。但山西制瓷不同于南方用柴燒制,大多以煤燒制,出土的瓷器明顯帶有北方風貌,窯工技法精妙,享有盛譽。
集中展示山西瓷器的“三晉窯火—高古瓷遺珍展”設在本屆文博會主展館的中心展區(qū),金黃色的琉璃瓦為頂、朱漆描繪的圓柱做門柱,還有一塊由靳忠先生書寫的“三晉窯火”牌匾構成了該展區(qū)的大門,古色古香,引人入勝。
“三晉窯火—高古瓷遺珍展”展廳
進入展廳,四面墻壁均為朱紅色,依次印有關于渾源窯、平定窯、八義窯、大同窯、懷仁窯、交城窯、榆次窯、介休窯、霍州窯和臨汾窯發(fā)展歷程的簡介。“整個展區(qū)占地120平方米,共有從民間收藏者、部分窯址及各地文管局等處征集而來的99件完整器物。”晉寶齋工作人員馬凱介紹。
琉璃、琺華、紅綠彩 再現(xiàn)三晉窯火昔日輝煌
“說起三晉窯火,離不開琉璃、琺華、紅綠彩?!甭犃酥v解員的這句介紹,再回頭仔細觀看,清代高58厘米、長65厘米的琉璃麒麟;元末明初時,高42厘米的琺華八仙人物蓋罐;金代高10厘米的紅綠彩禪坐童子,金代長15厘米的紅綠彩捆抱嬰,金代直徑16厘米、高5.5厘米的紅綠彩魚紋碗等紛紛映入眼簾。
山西琉璃生產(chǎn)歷史之長,工藝之精,質(zhì)量之高,選型之美,色澤之艷,均為全國之首。產(chǎn)品分玻璃磚、琉璃瓦、“法花”及居室陳設品四類,品種繁多,光亮如鏡,色艷久鮮,防腐防潮、堅固耐久,選型精美。
琉璃麒麟
琺華則最早是在山西省南部的蒲州陽城、高平和晉城一代燒制,當時常見器型有花瓶、香爐和動物等,所用胎體皆為陶胎,分為砂胎與缸胎兩種,砂胎酥松,缸胎堅細。由于山西所產(chǎn)琺華器的胎為陶胎,再加上燒制年代較早,因此傳世的早期琺華器已不多見。
琺華八仙人物蓋罐
山西長治八義窯是經(jīng)正式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紅綠彩瓷的古窯址之一,并且為生產(chǎn)規(guī)模最大、品種較豐富的窯口。該窯口以燒制紅綠彩瓷為主,也燒制質(zhì)量上乘的黑畫花或鐵銹花及其他品種瓷器。
紅綠彩瓷展品
介休窯殘件現(xiàn)展區(qū) 保護窯址勢在必行
在“三晉窯火——高古瓷遺珍展”的展廳中央,設置有一塊直徑為3米的圓形區(qū)域,透過玻璃可以看到許多瓷器碎片,這里“營造”出了一片“微型窯址”?!斑@都是我們工作人員從介休窯窯址周圍撿回來的殘件,再鋪上一層土,仿佛一片窯址現(xiàn)場。”馬凱說,介休窯窯址方圓一到兩公里內(nèi),隨處可見金代和元代的陶瓷殘件,由此可見,介休窯當時燒制瓷器品種之全、數(shù)量之大。
“微型窯址”
經(jīng)過考古學家多年的實地調(diào)查以及對文獻的考證,山西窯址最早見于隋唐時期,最晚止于民國,燒造歷史長達一千余年。歷代燒造陶瓷的窯口也曾遍布山西全境,共計近百處,晉南、晉中地區(qū)是古代生產(chǎn)陶瓷的主要產(chǎn)區(qū)。尤其是位于長治縣八義村一帶的八義窯,它的胎、彩分燒工藝,在中國彩瓷燒造史上還曾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西陶瓷燒造歷史悠久、歷代窯址層見疊出,獨具特色的陶瓷器作品馳名中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流轉(zhuǎn),三晉窯火的光芒似乎漸消漸散。“三晉窯火—高古瓷遺珍展”的展出給今天的人們提供了緩步走近古陶瓷器的機會,尚可感知昔日的窯火溫度,但也在向人們發(fā)出保護古窯址也勢在必行的倡議。
山西新聞網(wǎng)記者 任思雅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