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根門。王鑫攝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00多年來,這首童謠在無數(shù)個家庭口口相傳,人們從小便記住了“山西老家”,銘記這份遙遠的沉甸甸的鄉(xiāng)愁。
8月12日,記者與《陜西日報》黃河流域全媒體采訪團一道,走進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蒼老斑駁的根門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頓時讓人為之敬仰。
進入景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根”字影壁,聽著導游小李的娓娓講解,我們以凝重的心情體驗移民先祖當年背井離鄉(xiāng)的悲壯,猶如在閱讀一部氣勢恢宏的史詩。
據(jù)《明史》《明實錄》《續(xù)文獻通考》等史書記載,從戰(zhàn)亂中誕生的明王朝為鞏固政權,發(fā)展生產(chǎn),制定了移民屯田復興之策,實施遷民墾殖非常之舉。從明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近50年間,明統(tǒng)治者在洪洞廣濟寺大槐樹下設局駐員,發(fā)放川資,移民18次,人數(shù)逾百萬,遷民18個省500余縣,涉及1230余姓,其時間之長、范圍之廣,曠古絕今,為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官方移民。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說:“在中國移民史上,輻射范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移民發(fā)源地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樹了。”
穿過小橋、過廳,我們懷著十分敬仰的心情來到古槐遺址,碑亭里大碑上鐫刻著“古大槐樹處”5個遒勁大字,將移民先祖和古槐后裔的辛酸、委屈、凄切與思念都凝固在這里。600年滄桑輪回,大槐樹幾度枯榮。當年的明代古大槐樹早已和寺院—起毀于汾水,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同根滋生的二代和三代,挺拔云天,蓬勃旺盛,二代大槐樹有400多年歷史,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歷史。讓我們震撼的是,眼前的大槐樹已非尋常意義上的大槐樹了,在這座明初移民之根的特殊園子里,她的人文之根飽含著極其深廣的歷史意蘊和文化內涵,讓人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韌性、意志與力量。
我們在古槐遺址旁的茶室小憩,這個茶室為民國初年洪洞人景大啟所建。景大啟是古大槐樹移民遺址紀念地最初倡導者和創(chuàng)建者,也可謂我國文化創(chuàng)意鼻祖。
據(jù)導游介紹,清朝末年,洪洞人景大啟在山東曹州任散州官,當?shù)匕傩盏弥麨楹槎慈藭r,都說是從洪洞大槐樹老鸛窩遷來的,同鄉(xiāng)之情溢于言表。是時,洪洞人劉子林在山東長山縣任知縣,兩人商量,決定保護并籌建大槐樹遺址。于是他們在山東募得紋銀390兩寄回老家動工興建。在河南杞縣為官多年的洪洞人賀柏壽在豫也有同感,積極參與募資。民國初,景大啟辭官回鄉(xiāng)傾心致力于古大槐樹遺址建設,至民國三年,碑亭、茶室、牌坊等主要建筑相繼告竣。
如今的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qū)分為“移民古跡區(qū)”“祭祖活動區(qū)”“民俗體驗區(qū)”“汾河生態(tài)區(qū)”和“根祖文化廣場”五大主題區(qū)域,有祭祖堂、廣濟寺、中華姓氏苑等60余處景點。景區(qū)內每天推出多場特色演出,有“非遺文化”《開門迎親》《蘇三路過大槐樹》《傳統(tǒng)祭祀》等演出和實景演出《大槐樹移民》《鐵鍋記》等,其中《大槐樹移民》為山西省十大旅游演藝項目之一。景區(qū)移民實證展覽館收錄了來自全國各地移民后裔捐贈的家堂圖、家譜、書籍和明清時期的生活用具等,民俗村還原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生產(chǎn)場景,游客可穿越時光,追憶往事,品味鄉(xiāng)愁。
洪洞大槐樹移民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重大事件,更是一部用精神凝聚的奔騰的史詩,極大地推動了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乃至明初全國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在中華民族新一輪大融合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天,大槐樹根祖文化傳承弘揚的“根祖孝道”“家國情懷”“鄉(xiāng)情鄉(xiāng)愁”“民族認同”等人文精神,對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同采訪的《陜西日報》副總編輯賈玉峰深情地說:“山西是一個有根、有魂的地方,是讓億萬華夏兒女找到‘鄉(xiāng)愁’的地方,大槐樹蘊藏的‘同宗共族,天下一家’的情結,凝聚了民族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勇向前。”
本報記者李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