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補日子的母親
韓和平
一不小心被抽屜上的拉手在褲子上撕了道口子,我忙叫妻子給縫幾針,孩子見了,直嚷著扔了。嶄新褲子破個口子就扔了?多可惜呀。此時此刻,母親的音容笑貌又浮現(xiàn)在我眼前,情不自禁地想起縫補日子的母親。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身著補丁衣服,別說農(nóng)村,就是城里也并不陌生。我家兄弟姐妹多,平時的穿著基本都打著補丁。兒時,我常看到母親在小油燈下,一邊哼著古老的歌謠,一邊手捻針線比比劃劃。一般的補丁只為延長衣物使用期限,但母親打的補丁卻常常讓人贊賞不已。于是,對于身上的補丁衣服,我們并不覺得多么寒磣,就是逢年過節(jié)、趕集上會、走親戚也樂意穿。母親做補丁的材料大部分是從不再穿的舊衣服上剪下來的,但就是這些廢料,經(jīng)母親精心搭配后,為兒女們帶來了舒心愜意。尤其是母親用補丁做的袋子,簡直可以說是巧奪天工。
我到現(xiàn)在也忘不了那時一進臘月,為了一家人過年穿得體面,母親整晚整晚不睡覺,每日勞作完回家后,就急匆匆把我們叫回屋里,讓我們脫下穿了一冬的棉襖、棉褲,由上到下地拆了。盡管已經(jīng)補丁摞補丁,母親還是把磨爛的地方一針一線地縫補好,再把已經(jīng)黏結(jié)在一起的棉花拿到院子里,用小木棍反復(fù)敲打灰塵污垢。待吃過晚飯后就開始洗衣服,直到洗衣水清了才作罷。然后把籠蓋扣在灶火上,待籠蓋熱了,把拆洗好的衣服一件件烘干。這個過程緩慢而艱難,棉衣有表和里子,需要母親一點點撫摸,稍有一丁點干不透,母親都會再烘一遍。直到完全干透,才拿去籠蓋,放上鐵鍋,加上半鍋水,一把一把地往灶里添柴。水溫開時把幾天攢下來的清米湯按一比四的比例兌入鍋里,接著把洗凈的衣服放進去泡泡,取出來擰擰,拉平,掛起晾晾,再重復(fù)前面的烤烘,整個從拆到干的過程沒有六七個小時是完成不了的,這時我們早已進入了夢鄉(xiāng),母親才脫鞋上炕,鋪平里子,揉開黏在一起的變黑破碎的棉花,一點一點攤平,拉著長長的棉線一針針地開始縫了。
母親和天下所有的農(nóng)家婦女一樣,一直是放下針線拿起鋤頭,整天里里外外忙碌著。后來,母親被確診為癌癥晚期,盡管有時疼得頭上冒汗,也從不呻吟一聲。2004年正月初八,母親靠在我的懷里安然地去了。母親的一生,用銀針絲線縫出了結(jié)結(jié)實實的母愛,用辛勤在我們心里寫下了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哪笎?,成就了我們美好的人生…?/p>
責(zé)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