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旱船是流行在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社火形式之一。每逢新春和喜慶佳節(jié),人們總要把它裝扎起來,扮演乘船、劃槳角色,伴以輕快的音樂,蕩悠在廣場、街頭、縱情表演,借以抒發(fā)對美好生活的歡樂感情。
旱船,是在陸地模擬水中行船而得名,始于我國南方水鄉(xiāng),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jù)考證,旱船又叫“采蓮船”,由唐宋宮廷采蓮隊舞演變而來。旱船的制作多用竹、木、秫秸扎成船形骨架加以裝飾。有的在船頭塑以龍、鶴、雞、魚等祥瑞動物形象。其裝飾簡繁各異,紙扎、彩燈、明鏡、彩綢、流蘇等,都用來作為工藝美術品美化點綴,精巧華麗,美觀大方。船中間留出可容一人站立的空間,表演者居船中,船系其身,然后再著彩服,裝以假腿,盤在船前,雙手扶船穩(wěn)舟,猶如坐在船上。船形下邊圍著藍布或白布,上邊繪以水紋,遮住表演者的腿腳,即可表演。跑旱船一般沒有故事情節(jié),但均有嗩吶和鑼鼓伴奏,主要以舞蹈形象表現(xiàn)勞動或愛情生活。表演者一般都是兩人一組,即一人架舟乘坐,扮相多為婀娜多姿的女子;一人持槳劃船,多為艄公、小丑或漁婦打扮。也有三人一組的,即二人架舟,一人劃槳,名曰雙人旱船。表演者均穿軟底彩鞋,步履輕盈,靈活自如,表現(xiàn)船兒行進時,翩翩起舞的優(yōu)美動作,恰似在水中漂流。
跑旱船集音樂、舞蹈、工藝美術、人物造型、表演藝術于一體,所以群眾喜聞樂見。流行于臨汾一帶的跑旱船,讓人可以不禁想起兩則旱地行船的故事:一是傳說帝堯長子丹朱不肖,當平陽慘遭水患,民不聊生,堯王憂心忡忡,夜以繼日率領群臣救災之時,他卻勾結其狐朋狗友,搶坐漁民船只,笙簧鼓鐘,聒耳沸天地蕩游汾河,并以武力強逼漁民們將船拖上河岸,為他們在陸地上來回推船而尋歡作樂,名日“逆水行舟”。二是吉縣黃河壺口,素有“水里冒煙,旱地行船”之說?!都萑尽分休d有:“渴馬奔泉近,山雷震谷聲,入中不見出,忽有云煙生”?!包S河滾滾人壺中,九折波瀾此地雄,禹治功成留缺陷,往來舟楫一時窮”等詩詞,說明壺口水險,來往舟船到此,必須登陸,繞岸從沙漠里向前推去再入水行船。(錫剛)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