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夕陽紅”
——襄汾縣北關村老齡活動中心側記
臨汾新聞網訊 北關村,關公后裔聚居地,位于襄汾縣西北呂梁山下。這個古老的山村,常年活躍著一群揮灑余熱的老年人,他們秉承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積極傳遞正能量,使村里風氣煥然一新,被人們譽為山村“夕陽紅”。
傳承習俗 讓山村活起來
北關是個古老的山村,據2014年村南挖掘出來的石碑記載,早在北魏時期就有了這個村落。千百年來,這里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習俗豐富多樣。
據傳晚清時期,北關就有跑“旱船”、踩高蹺、敲鑼鼓、扭秧歌的村俗。民國時期,這些習俗仍在延續(xù)。新中國成立后,這些民間娛樂活動更為盛行。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關吉勝、豐吉勝等熱心老人組織帶領下,每逢過大年、元宵節(jié),村里敲鑼鼓、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蹺,一派節(jié)日景象。
此外,他們還組織排演戲曲《白毛女》《七夕淚》等劇目,為村民們演出,并應邀到周邊的村莊義演,每場演出都會博得陣陣喝彩聲。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的熱心老人相繼過世,但新的熱心老人又拿起“接力棒”,繼續(xù)傳承著這些寶貴遺產。
老有所樂 把喜好唱起來
在祖輩老藝人的熏陶下,北關村吹拉彈唱、多才多藝的人比比皆是。為了更好地弘揚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村里的文娛活動,2002年初,年逾花甲的段志禮、趙長順、關文智等幾位老人,成立了“北關老齡活動中心”,活動內容有蒲劇、眉戶、歌曲、快板等,每到活動時間,會員們都會按時到場,輪流演唱。高亢激昂的蒲劇、委婉動聽的眉戶、催人奮進的“紅歌”、聲情并茂的快板,有滋有味,令人陶醉。尤其是他們自編的歌曲、快板,內容新穎,與時俱進,受到觀眾們熱烈好評。
老齡活動中心成立后,會員由少到多,目前發(fā)展到了20多人。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82歲,最小的65歲。老齡活動中心成立15年來,除大忙季節(jié)外,他們都風雨無阻,堅持集體娛樂活動。如今,周邊的村子有事兒,他們也會前去助興。
習書揮毫 使翰墨香起來
北關原是個文化村,能寫會算者大有人在。然而,隨著昔日的“秀才”們一個個先后去世或病癱,能應酬村里紅白喜事的人越來越少,2000年前后,村里應酬只有段紅丑一人唱“獨角戲”,翰墨文化后繼乏人現象日趨嚴重。
面對這種危機,年過六旬的共產黨員段志禮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決心改變北關翰墨文化危機局面。后來,他與退休返鄉(xiāng)、且愛書法的史復興商榷籌辦事宜,兩人一拍即合。他們走街串巷積極活動,終于水到渠成。2017年“五一”,“北關村中老年書法協會”正式掛牌成立。
書法協會成立后,村里翰墨氛圍日益濃厚。會員們除積極參加周末集體活動外,每天會分別在家自行練習書法。每次集體活動,還會聘請鄰村的“客座教授”給大家傳授書法知識、書法技巧,并現場揮毫演示?,F在走進活動室,會員們的習作掛滿四壁,書香飄逸,讓觀者品味良久。
北關書協成立后,吸引了村里不少中老年人,有些平時愛打麻將、“斗地主”的人戒掉了陋習,加入到書法協會,會員由原來的10余人,增加到了近30人。
編撰村志 將村風正起來
北關村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深厚。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古老建筑無一存留,名人善舉多被遺忘。因而,村志的編撰工作也就顯得刻不容緩了。
面對這種狀況,即將退休的關林忠心急如焚。工作閑暇,他便積極活動,先后與退休的襄汾縣文聯原主席曹文敏、京安村的民間文學能手劉潤恩聯系,商量《北關村志》編撰事宜。2017年初,《北關村志》編撰動員大會在村委大院隆重召開,村志編撰工作隨之展開。
編撰組由18名老年人組成,分為四個小組,分別搜集整理名人善舉、民風民俗、寺廟樓閣、村落布局、歷屆干部、體制變化以及教育、經濟等發(fā)展情況。每月一次“碰頭會”,收集上月資料,布置下月任務。編撰成員熱情飽滿,勁頭十足,他們不辭辛勞,四處奔走。
如今,編撰組正進行著這項浩大的村志編撰工程,以歷史名人的善舉,昭示后人立善心、載善根、行善事、積善德;以烈士的壯舉,啟迪人們勿忘國恥,盡忠報國;以模范干部的事跡,激勵村干部勤政實干,廉潔奉公;以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歌頌共產黨,以此來鼓舞村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董文達 史復興)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