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舉國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而奮斗,尤其是扶貧,已進入攻堅階段。是的,若是貧困人口不脫貧,還在落伍掉隊,小康社會建設(shè)就只能在征途中。那么,小康社會起源于何時?這需要走進堯都區(qū)的康莊。
最早走進康莊的是帝堯。只是,帝堯走來時并不知道這兒是康莊,村里干凈整潔,靜悄悄的卻不見人影。剛剛收過秋莊稼,人們干什么去了呢?帝堯正在納悶,忽然聽見一陣笑聲。順著笑聲走去,來到一個擠滿人的大場。這么多人在干啥呢?只見地上豎著一塊木板,有人手中拿著一塊木板,突然一甩手臂將木板拋扔出去,正好打中地上那塊,大伙兒發(fā)出歡心的笑聲。哈呀,這是在做擊壤游戲!笑聲未落,跳出一個人來,拿了木板就要投擲。眾人兒狐疑地看著他,好像在說:“你能行嗎?”這是位老者,頭發(fā)白了,胡子白了,連眉毛也白了。白頭老翁卻微微一笑,拿著木板唱出聲來。因為這是在做擊壤游戲,所以這歌也就被稱為《擊壤歌》。帝堯看到此情也舒心地笑了,笑著問:“這是什么村莊?”有人告訴他:“康莊”。
帝堯高興地說:“大伙兒這么高興,家家都是小康人家!”就這么,小康人家的美稱生成了。不僅如此,人們還把帝堯他們走過的那條大道稱為康莊大道。如同魚兒離不開水,小康人家當然要生成在小康社會。因而,后世的文人學(xué)士,回望那個時期總是冠之于原始古樸而又美好的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的源泉滔滔汩汩,一直流淌到今天,流到了我們的面前。起初,我以為《擊壤歌》和小康社會的來歷只是個傳說,沒想到在古籍里還能找到記載。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中寫道:“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余,而擊壤于道中。”從古籍文字可以看出,民間傳說的擊壤游戲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么,小康社會從何談起?其實,《帝王世紀》中“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余,而擊壤于道中”就傳遞了小康社會的信息??芍敃r確實是太平盛世,人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才會集聚一起游戲擊壤。這不就是小康社會的美妙圖景啊!當然,那圖景在現(xiàn)今看來太一般了,不過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是這樣??删褪沁@么簡陋的生活,也是“帝堯之世”的創(chuàng)舉。帝堯辦了兩件大事,才使大家過上小康日子。第一件大事欽定歷法,敬授民時,推進了農(nóng)耕發(fā)展。第二件大事鑿井而飲,促進了先民安居樂業(yè)。《淮南子·本經(jīng)篇》中記載:“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毕让駸o可奈何,只好祈求上天。
天帝派后羿下凡,射掉九個太陽,才解除了旱象。這是神話傳說,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真實的情況是,帝堯看見生機勃勃的螞蟻,一點也沒有干渴的樣子。由此想到地下會有水,帶著大家動手開挖。挖出了水,解除了眾生面臨干渴死亡的危機。
如此看來,水井該是帝堯發(fā)明的了。不過,從考古發(fā)現(xiàn)看,在6000余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就有了水井,而帝堯時期距今不過4500年啊!其實,稍一動腦就清楚了,那時沒有媒介,物事傳播很慢,重復(fù)發(fā)明也是可能的。退一步說,即使水井不是帝堯發(fā)明的,在大旱之年他推廣和普及水井也功德無量。切莫小看這件事,過去先民為取水方便沿河居住,洪水一來,常遭淹沒。有了水井,眾生便向高地遷徙,圍繞水井居住,人口更加密集,漸漸形成村莊、鄉(xiāng)鎮(zhèn)、城市??梢哉f,水井的普及使用拉開了城市文明的序幕。這是后話,對于上古先祖來說,居住在高地上避免了洪水襲擊,這才能安居樂業(yè)啊!生活安定,不愁衣食,就會追求精神生活,先民才會無憂無慮地歌之舞之。帝堯出巡的那個康莊,就在如今的臨汾市堯都區(qū),毫無疑問,這里就是小康社會的源頭。(喬忠延)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