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灣
人常說,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萬里黃河自巴顏喀拉山奔騰東流,至晉陜大峽谷掉頭南下,流經山西省永和縣和陜西省延川縣交界處時,蜿蜒盤旋,又拐出了幾個小彎。近年來,這幾個小灣聲名鵲起,引起了眾多文化學者、地質專家和游客們的關注,以至于中央電視臺和地方衛(wèi)視都把它的航拍鏡頭在展示祖國美麗風光時反復播出;國家外事部門還將以它為題材的攝影作品收入禮品畫冊,以備國家領導人贈送外賓之用。
仲秋時節(jié),天高氣爽,我們一行人慕名來到了山西永和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導游介紹說,公園的主要地質遺跡為黃河蛇曲多灣相連的地質遺跡景觀和豐富多樣的黃土地貌景觀,是我國干流河道上嵌入式蛇曲發(fā)育規(guī)模最大、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地區(qū)。黃河在晉陜大峽谷中穿行,自北向南沿公園西側流過,依次形成了英雄灣、永和關灣、郭家山灣、河澮里灣、白家山灣、仙人灣和于家嘴灣7個大型蛇曲地貌。人們給這個地方起了個富有哲學文化理念的名字——乾坤灣。
哦,乾坤灣!放眼望去,只見廣袤的黃土梁峁、丘陵溝壑似黃色海洋,風蝕砂巖、摩崖峭壁形態(tài)各異,綠蔭叢中窯洞點點,盡顯黃土高原的蒼勁粗獷之美。從天而降的黃河一改奔騰咆哮的剛性,優(yōu)雅地擺動了幾下身姿,劃出了一個個優(yōu)美的“s”型大彎,形成了河抱著山、山依著河、河里有山、山里有河的天下奇觀。此處的黃河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靜極美極。言其靜,河水像巨幅的黃色綢緞鋪陳在陡崖之下,水波不興,似乎凝固了一般,有舟楫往來,有鷹擊長空,卻是萬籟俱寂,空曠無聲。這種靜,使人極易想起長白山天池的情境,靜得心平血滯、氣屏神凝;這種靜,使人極易與驚濤裂岸的壺口瀑布相對比,靜得出人意料、猝不及防。言其美,是一種詩畫的大美。在這里,山與水、天與地,動與靜、曲與直,雄壯與柔美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幅壯麗的“乾坤八卦”的圖案,強烈地沖擊著人們的感官。而在其周圍分列著與八卦圖相關的四方標志物,和以伏羲、女媧的名字命名的村莊、廟宇,以及大量相關的傳說,更增添了乾坤灣的歷史文化和神秘色彩。
駐足岸畔,任是誰也不免會念天地之無窮、發(fā)思古之悠情。君不見,有學者或從空中、或從地面考證,乾坤灣這種地理現(xiàn)象就是華夏民族“龍”圖騰的起源;據(jù)有關專家斷言,上古時代伏羲氏就是受到這種“天然太極圖”景觀的啟發(fā),而始作八卦,開創(chuàng)了華夏文明的先河;更有一些求索者還具體論證了太極八卦圖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方位,認定乾坤灣為中華民族原始哲學、原始文化的發(fā)祥地。我也不例外。由乾坤二字,讓我想起了《周易·象傳》中的兩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苯≌撸?,即天的性質;坤者,順也,即地的性質。大意是說君子應如天道運行,堅強振作,不斷努力,同時效法大地的寬厚、和順和德行,容載萬物。這說明,在《周易》里,把天、地、人視為了統(tǒng)一的整體,由此衡量人的行為正確與否,就要看它是否與天地之道相合。我折服這種“天人合一”的學說,并且贊成將其解釋成一種生態(tài)哲學。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今,我們確實需要深入領會“天人合一觀”所蘊含的對自然規(guī)律、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挖掘其內在思想價值,尤其是整體的思維方式,這對于我們推進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我的想象中,乾坤灣仿佛是一位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學術大師,正以其優(yōu)雅深邃的文化韻致默默地給人們傳道、授業(yè)、解惑…… 永和是個國家級山區(qū)貧困縣,其縣志云:“永和居萬山之中,滿目崎嶇?!蹦敲矗瑩碛星车挠篮腿耸窃鯓诱J識和對待“天人”關系的呢?一方面,他們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在那雄偉蒼茫的樓山之巔,一座座古代廟宇鱗次而立,被供奉的神祇,大多是龍王和圣母,一位是管風調雨順,一位是管子孫延綿??刻斐燥埖娜藗?yōu)榱松嫘枰?,只能是拜天拜地拜神靈了。在永和關居住了400多年的白氏家族有句名言:“崖徒可住人,水大不傷人,山水共養(yǎng)人”,他們虔誠地把生命與山水熔鑄在一起。另一方面,他們并沒有屈服于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而是像奔騰不息的黃河一樣,在依賴自然的同時又不斷地認知自然、改造自然,分享著農耕時代的初級文明。清康熙年間有位叫王士儀的縣令,他重修學宮,興辦教育,政績顯著。曾有學生問他:永和“地瘠民貧,士農多事耕鑿,奈何?”他回答說:“噫!言誠陋也。山地雖瘠亦可耕,子弟雖愚亦可教?!闭窃谶@位縣令的不懈努力下,永和的文脈才得以延續(xù)和光大。新中國成立后,永和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懂得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他們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描繪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創(chuàng)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業(yè)績。
由于工作關系,近十幾年來我多次到過永和,親身感受到了這種永和精神。2003年我還是市委副書記,八月下旬我去那里檢查紅棗產業(yè)發(fā)展情況。驅車山間,只見路邊、田野、山坡,到處都是密密麻麻、蓬蓬勃勃的棗樹,那綠瑩瑩的果實壓彎枝頭。我感嘆道:“真是沿路不斷線,縱深看得見啊!”時任縣委書記王醒安、縣長張三森告訴我,全縣紅棗面積已達28萬畝、850萬株,農民人均150株,在全省排名第一。我們到打石腰鄉(xiāng)農戶家里去了解,每戶僅此一項年收入都在兩三萬元。后來,我在全市大力推廣了永和的經驗。2010年10月,我是在市人大主任任上,當時在永和召開了全市人大工作會議。按照日程安排,我們在時任縣委書記郭行杰、縣長梁秀娟的陪同下,參觀了黃河岸邊的“三北”防護林工程。下得車來,眼前的場景令與會者驚嘆不已:只見梁峁重重,溝壑縱橫,在那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嶺上,一排排石坑、一株株柏樹就像威武的軍陣一般,層層疊疊、橫豎成行。目所及處,人們正在搬石、掘土、擔水、栽樹,一面面紅旗飄動在火熱的勞動場面里。看到這鬼斧神工般的工程,我脫口贊嘆:“此非人力之所為也!”后來,聽說這句話被永和人幽默地翻譯為“真不是人干的活啊”!是的,這對于既缺土又缺水的施工條件來說,真可謂艱苦卓絕了。據(jù)統(tǒng)計,從1987年至今,全縣共修建了3740多萬個石砌魚鱗坑,每畝按110個計算,共34萬多畝。2007年全國“三北”防護林科技推廣現(xiàn)場會在永和縣成功召開,永和縣榮獲了突出貢獻獎。此次永和行,我已經退休了,感觸最深的是他們立足縣情,實施“文化引領、旅游興縣”戰(zhàn)略,并且收到明顯成效?!鞍倮稂S河灣旅游經濟區(qū)”已初具規(guī)模,乾坤灣景區(qū)舉辦了系列歷史文化活動,永和至陜西延川的黃河大橋建設已經啟動,升級改造的交口鄉(xiāng)至地質公園段25公里的道路已開通運行??h委書記加天山、縣長范洋平說:乾坤灣是永和得天獨厚的資源,它具有獨特的人文價值和旅游價值。保護好、開發(fā)好、利用好這份資源既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為民族文化復興作貢獻。面對信心滿懷的他們,我放膽預言:再過幾年,長白山的天池也比不過乾坤灣!
在永和,但凡提起永和精神來,人們總是要把它同1936年的紅軍東征聯(lián)系在一起。當年,毛澤東、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渡河東征,壯大了紅軍力量,促進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在永和留下了諸多毛主席的神奇往事和紅軍將士的英勇事跡。途經紅軍東征紀念館,我們一行人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實物、聆聽講解。我在想:黃河精神、東征精神、永和精神同我們的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這種精神生生不息、與時俱進,在新的歷史時期將轉化為巨大無比的物質力量:我們萬眾一心,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前進!前進! 劉合心(作者系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