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有什么資格叫“古中國”

2016-05-21 16:14:53 來源:山西新聞網


  • 后稷像


  • 位于稷山縣的稷王廟一角。

千百年來,受黃河及其支流汾河的惠澤,河東大地山環(huán)水繞,平疇萬頃,農業(yè)發(fā)達,盛產糧棉,可謂物華天寶,表里河山。
   現(xiàn)在的運城仍然流傳著一句話: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東。您給我三兩天,我給您五千年!這話說得很響亮,也很自豪。因為自人類誕生以來,就特別垂愛這片土地。

從運城鹽池看,在古代,誰占有了鹽池,誰便擁有了國家

鹽到底有多重要?這個問題讓人不由自主聯(lián)想起了白毛女。這位在深山老林里生活了十多年的女子,頭發(fā)全部變白、視力明顯下降。她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有人歸咎于鹽的缺乏。
   可是,讓人疑惑的是,在人類學會生產鹽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世代繁衍在地球上了,鹽的缺乏似乎并沒有帶給他們困擾。這又是為什么呢?
   我們的目光自然而然地關注到了位于運城的古鹽池,運城的鹽池大約形成于7000萬年前。在遠古時期,每到盛夏,南風一刮,太陽一曬,鹽湖便會形成一層層白花花的食鹽,這就叫天日映成。我們的遠祖在進化過程中早早地發(fā)現(xiàn)了鹽池及它的價值,形成了一有機會就吃鹽,在身體中儲備鹽的習慣。
   南京市鹽務管理局局長周秀云曾經講述了一個與鹽有關的典故。在古代荷蘭,政府對有的犯人會實行一定時期內的強制性斷鹽,犯人在斷鹽過程中痛苦不堪,食物里沒有鹽,犯人胃口就差,吃不下飯,就會渾身虛弱無力,慢慢地出現(xiàn)肌肉抽搐或虛脫現(xiàn)象。
   離開了鹽,人的身體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奇怪的變化?因為鹽不僅是重要的調味品,也是維持人體正常發(fā)育不可缺少的物質。
   我們的遠祖在進化過程中,隨著熟食和農耕時代的到來,熟食促進了史前人類體質和大腦的進化,也促進了新陳代謝對鹽分需求量的增加。
   總之,人類在不斷地適應和改造自身生存環(huán)境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改造自己。而在這一生存和改造過程中,“鹽”同糧食、水成為了人類生存、進化、發(fā)展必不可少的需求要素?!澳巷L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首舜帝的《南風歌》描繪的便是河東鹽池,南風過境,鹽粒滋生的壯麗景象以及鹽對百姓生產生活的重要作用。相傳是虞舜時期,舜帝巡視河東鹽池,感慨而作。
   所以,人類文明的形成與遷徙線路,都與鹽產地密切相關。那時,由于交通不便,河東古鹽池周圍聚居著許多早期人類的先祖,并逐漸形成最早的原始群落,進而發(fā)展成為氏族集團,最終成為人類文明的搖籃。
   周宗奇先生在《守望潞鹽》里寫道:我們的先祖,在最初的時日里就是圍繞著這一片含鹽的池水勞作、生存并開始了文明的創(chuàng)造……在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還很原始的時候,對水和鹽的需求只能依靠自然。
   鹽池,對于一個部落、一個國家來說非常重要?!?”,是專為河東鹽池而造的一個字,讀[gǔ]。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
   在商周時期,運城鹽池的鹽曾被作為祭祀貢品。由于軍需民用,河東鹽池自春秋以來,共有39位帝王親臨河東大地視察鹽池。自漢至清,封建皇權設各類官員監(jiān)管鹽池及鹽務。唐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唐代宗李豫封鹽池為“寶應靈慶池”,封池神為“寶應靈慶公”。并在運城市城南建靈慶祠,唐德宗李適主持了落成大禮。之后,宋、元、明、清歷代均有加封,奉祀不斷。
   鹽池的所在地山西運城也成為了古代的兵家必爭之地。
   黃帝與蚩尤之戰(zhàn),史稱“涿鹿之戰(zhàn)”。這不應在河北涿鹿,而應該在山西運城鹽池一帶。 從黃帝、蚩尤之戰(zhàn)的原因考之。黃帝、蚩尤為什么要交戰(zhàn),這是討論“涿鹿之戰(zhàn)”的前提。四、五千年以前,祖先正處于狩獵和采集時代,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只能是坐收大自然之利。華夏先民開疆破土的地方——黃河中游又不靠近大海,煮鹽的條件也不成熟,但上天卻賜予了河東大地天然的鹽池,它不用人力煮煉,靠的僅是天日的曝曬,南風的吹拂,自然結晶,即可以采食。
   先民都需要食鹽,包括炎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其他諸部落。因此,炎黃之戰(zhàn)和炎黃與蚩尤之戰(zhàn)實際上是爭奪鹽池之戰(zhàn)。
   炎黃之戰(zhàn)導致了炎、黃兩部落的民族融合;炎黃與蚩尤之戰(zhàn)則導致蚩尤被殺,蚩尤部落群龍無首,族人瓦解,有的融合到炎黃族中,有的則趨向他方。
   古時候,誰占有了鹽池,誰便擁有了國家,所以古代的河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堯、舜、禹為什么建都于此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嫘祖養(yǎng)蠶來看,我們的遠祖首先解決了“衣食住行”里的首要問題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所謂禮儀則分為“禮”和“儀”,禮字的第一點就是穿著,待人接物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衣著,在衣食住行中只有衣是外人一眼就能看到的,而“食住行”都是要和你認識之后才了解的內容。所以“衣”在“衣食住行”里排在首位。 當猿剛剛進化為人的時候肯定沒有穿衣服??梢韵胂瘢谶h古時期,我們的先祖通過一步步進化,有了創(chuàng)造力,有了思想和智慧,當他們感覺到光著身子不好看的時候,就用樹葉遮羞。?
   傳說衣服的發(fā)明歸功于黃帝?!兑捉洝は缔o下》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據文字記載,幾十萬年以前人類穿的第一件衣服是一片樹葉。到了石器時代人們開始用骨針把許多樹葉或獸皮穿連起來制成有設計的服裝。當絲綢和土布產生后,在一塊布上挖一個洞往頭上一套,腰上系根繩,就是服裝的最早造型。
   后來,嫘祖養(yǎng)蠶產生的絲綢,不但解決了人們穿衣的問題,而且也使衣物在人們的身上得到了美化。
   嫘祖,夏縣尉郭鄉(xiāng)西陰村人?!妒酚洝の宓奂o》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西陵即今夏縣尉郭鄉(xiāng)西陰村,也就是現(xiàn)在山西省蠶桑研究所的所在地。
   相傳,當時西陰村一帶是一片濃郁的桑林,人們還不會織布、做衣,而是夏纏樹葉,冬披獸皮。嫘祖想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就開始用草皮,繼而用樹皮捻線,后來發(fā)現(xiàn)桑樹上的野生蠶吐絲又細又結實,便開始在家養(yǎng)蠶。她把蠶繭煮熟后套在木棍上,用手撕著捻線,后來稱作絲(撕)線。嫘祖后來又受到蜘蛛網的啟發(fā),就把絲織成錦帛,后來稱綢。從此人們便開始穿上了用錦帛做的衣服,結束了以樹葉、獸皮為衣的時代。后世為了紀念嫘祖對人類的貢獻,尊稱她為“先蠶娘娘”。
   夏縣尉郭鄉(xiāng)西陰村是嫘祖的故鄉(xiāng),也是嫘祖養(yǎng)蠶的地方。
   距運城市東北二十多公里的夏縣西陰村,原是一個偏僻的村落,在1926年10月的秋季,被譽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李濟在夏縣西陰村的灰土嶺鏟下了第一鍬土,這是第一次由中國學者主持進行的考古發(fā)掘。當年,李濟經過一個半月辛苦和緊張的挖掘,終于認定西陰村遺址是屬于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的遺址,在出土的大量遺存中雖未見金屬器具,但一名考古隊員卻突然從一堆殘?zhí)掌湍嗤林邪l(fā)現(xiàn)了一顆花生殼似的黑褐色物體,引起了眾位考古學家的關注。這是一顆被割掉了一半的絲質繭殼,繭殼長約1.36厘米,繭幅約1.04厘米,已經部分腐蝕,但仍有光澤,而且繭殼的切割面極為平直。
   圍繞著半個蠶繭,李濟先后經多方論證,初步斷定其為桑蠶繭,切割面是由銳利的刀刃所為。并鑒定那半個蠶繭確是一種家蠶,因此證明了我們的先祖在史前新石器時代已懂得養(yǎng)蠶抽絲。
   關于嫘祖養(yǎng)蠶,當?shù)剡€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遠古的時候,中條山的西面有一片桑林,桑林邊有一個村莊,每當太陽出山,整個村莊都被茂密的桑林所遮掩,人們就習慣地稱它為西陰村。
   西陰村里住著一位姑娘,名叫嫘祖,長得非常好看。嫘祖的媽媽早年病亡,爹爹是黃帝手下的一員大將,常年出征在外,這里只剩下她和一匹心愛的小白馬。
   嫘祖常常想念爹爹,每逢過年過節(jié),她都要撫摸著小白馬訴說對父親的思念之情。這年中秋節(jié)的晚上,聽著鄰居家傳來陣陣團圓的笑聲,嫘祖鼻子一酸,流出傷心的眼淚,這時,站在身旁的小白馬突然掉過頭來,輕輕地舔著她臉上的淚水,嫘祖心里一動,用雙手托住馬頭說:“馬兒啊馬兒,你要是真懂人情,就到軍中接回我的爹爹,到那時我就和你成親?!辨凶嬖捯魟偮洌“遵R一聲嘶叫,就沖出門去。
   小白馬像長了翅膀一樣跑到軍中,跑到嫘祖爹爹的面前,它又蹦又跳,又踹又叫,鬧得嫘祖爹爹摸不著頭腦。嫘祖爹爹只得問它:“家中出了啥事?”只見小白馬扭過頭朝著來路叫了幾聲,一聲比一聲悲切,爹爹覺得不妙,趕忙跨上小白馬,連夜朝家趕去。第二天天亮時,小白馬馱著將軍回到西陰村家中。父女相見,十分歡喜,卻把小白馬忘在一邊。這時,小白馬突然嘶叫起來,意思是說:“嫘祖啊嫘祖,你說的事情該怎么辦呢?”嫘祖急忙跑回屋里拿出最好的飼料添在槽中,小白馬卻不吃,只是沖著嫘祖不停地叫,爹爹覺得奇怪,就問女兒:“小白馬到底怎么啦?”嫘祖被問紅了臉,只是不說話。爹爹再三問,她才道出對小白馬說過的戲言。爹爹十分生氣,當下拉弓搭箭,“嗖”的一聲射死小白馬,然后氣狠狠地剝下馬皮扔到屋前。
   爹爹走后,嫘祖又羞又悔,急忙跪在馬皮跟前,傷心地說:“馬兒啊馬兒,我做錯了事,害了你的性命,今生不能如愿,來世一定報答你的恩情?!闭谶@時,鄰居的姑娘雪花來找嫘祖玩耍,見她跪在馬皮跟前,覺得十分奇怪,一定要追根問底。嫘祖拗不過她,只好說了實話。誰知雪花聽了以后,用腳踏著馬皮說:“好你個畜牲,真不知羞恥,還想和我嫘祖姐姐成親……”雪花的話音未落,就見平地掀起一股狂風,馬皮騰空而起,緊緊地裹著雪花翻卷著去了。
   嫘祖一陣驚慌,趕忙朝著馬皮追去。追啊,追啊,她一邊追,一邊喊:“雪花,雪花……”追出村莊,追進桑林,可是桑林中只有她的喊聲,根本聽不到雪花姑娘的回音。
   嫘祖整整追了一天,累得渾身酸痛,實在沒有力氣再往前追了,就倒在一棵桑樹下睡著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突然耳旁響起了“嘻嘻”的逗樂聲。嫘祖睜眼一看,啊,那裹著雪花的馬皮竟夾在身邊一棵桑樹的樹叉里,嫘祖慌忙喊道:“雪花!雪花!”誰知這張馬皮卻在她的喊聲中漸漸縮小了。喊得越緊,馬皮縮得越快,最后竟縮成大拇指般的一個小白團。小白團緊緊地粘在桑樹上,嫘祖取不下來,只好天天來看望。
   幾天以后,小白團里飛出一個美麗的小白蛾。它的兩條眉毛,一雙眼睛都和雪花姑娘的眉眼一模一樣。嫘祖覺得新奇,還是照常天天來看望。
   又過了幾天,小白蛾突然死了掉落在地上。嫘祖十分傷心。她想,肯定是害蟲傷害了它。就在桑樹上找起來,可是找呀,找呀,什么害蟲也沒有找到,只是看到桑葉上粘著許多小黑蟲,小黑蟲整天啃吃著桑葉,爬滿了周圍的桑樹。幾天以后,小黑蟲又變成了小白蟲,一個個出落得十分漂亮。它們的頭酷像小白馬的頭,只是少了兩個耳朵。它們抬頭站在桑葉上的姿態(tài)也和小白馬一模一樣,只是潔白發(fā)亮的身體酷像雪花姑娘俊美的身材?!鞍?,是她,是它,是他們的后代!”嫘祖姑娘終于發(fā)現(xiàn)了秘密。為了報答小白馬和雪花姑娘的恩情,嫘祖就把這些小白蟲一條條收回家中,放在屋里的筐籃中,每天都要到桑林中采摘最好的桑葉喂養(yǎng)它們。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小白蟲漸漸長大,最后吐出縷縷銀絲。嫘祖覺得小白馬和雪花姑娘,都是替己身亡,而且死得很慘,就給小白蟲起了個名字——“蠶”,它們吐出的白絲也就叫做“蠶絲”。
   第二年,黃帝打敗了蚩尤,便在帳前大擺宴席,犒勞三軍,許多將領和百姓都送來各式各樣的寶物。嫘祖和她進獻的蠶絲一下子吸引住了黃帝。他望著這潔白的蠶絲,看著如花似玉的嫘祖,心中十分愛慕,就向嫘祖的爹爹求婚。嫘祖爹爹十分高興,當場就答應了他們的婚事。
   從此,中國的養(yǎng)蠶事業(yè)就在黃帝的旨意下推廣到了全國。嫘祖的故鄉(xiāng)——今山西省夏縣西陰村,也就成了中國植桑養(yǎng)蠶的發(fā)源地,也是絲綢之路的源頭。
   夏縣西陰村半個蠶繭和嫘祖養(yǎng)蠶的故事,是完美的巧合,還是歷史使然。雖然歷史上嫘祖養(yǎng)蠶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只是傳說,但半個蠶繭卻完美地印證了那些美麗的傳說。

從后稷教民稼穡來看,農耕文明的起源、發(fā)展均在美麗的河東大地

后稷,相傳是我國最早的農師之一,姓姬名棄,父親是傳說中五帝之一的帝嚳高辛氏,出生于今稷山縣。
   相傳后稷曾于縣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穡,后稱此山為稷王山。稷王山位于萬榮、聞喜、稷山、鹽湖四縣(區(qū))交界處。
   傳說中,后稷從小隨母親在山野生活,種花植草食果,在實踐中培育了能吃的稷、稻、菽、粱、黍五個谷種,年年都是好收成。堯帝聽說后便把后稷召到都城,封他為農官,讓他教導平民百姓播種五谷。從此,百姓有了飯吃,國家有了儲備。后稷也受到了人們的敬仰和愛戴,被奉為五谷神,尊稱為稷王。后來埋葬他的青山被叫作稷王山,他教民稼墻的農耕發(fā)祥地被叫作稷山縣。
   傳說畢竟是傳說,如果僅僅靠后稷教民稼穡的傳說把農耕文明的發(fā)源地歸功于河東大地,明顯有點牽強。我們還可以從考古上來作進一步印證。
   河東地區(qū)的農耕文明發(fā)展史遠不是我們的想象的那樣簡單??梢韵胂螅覀兊倪h祖在進化過程中,剛開始生活在山林里,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最初,他們不會使用工具,也不會制造工具,所有的食物都必須靠自己的雙手來獲得,山果、植物根莖就是現(xiàn)成的食物。后來,他們在追逐動物的過程中,也不知是誰拋出了一塊石頭,這塊石頭也正好砸中了這個動物。這時,他們邁向了刀耕火種的舊石器時代。
   再后來,他們學會了磨制石器,那些經過打磨的石器異常鋒利,將我們的遠祖帶到了新時器時代。在那時,他們靠工具狩獵更加得心應手,捕獲了更多的動物,一時吃不了,就圈起來馴養(yǎng),等到沒食物時再宰殺。慢慢地,那些養(yǎng)起來的動物也越來越聽話,最終變成了家禽家畜。
   對于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他們是從長期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并認識的,人類的原始耕種也是在大自然中學會的。也許,當時的一場大火過后,大片草木皆毀,動物沒有了,野果也沒有了。但他們發(fā)現(xiàn)一個奇妙的現(xiàn)象,那就是一場大雨過后,埋在土里的植物種子和根莖又發(fā)出了新芽,并開出了花朵,過一段時間,食物又會出現(xiàn)在枝頭或土里。還有,一陣風刮過,遠處的種子落在原野,或是鳥兒飛過,粘在身上的草子落下,也一樣會發(fā)出新芽等等現(xiàn)象,讓我們的遠祖慢慢悟出來,這些植物的種子或根莖埋在土里,會長出新的果實。
   于是,他們試著用鋒利的石刀、石斧、石鐮挖開土地,埋下種子。不久,大地上長出了新芽,開出了花朵,出現(xiàn)了人類播種的植物。原始農業(yè)開始出現(xiàn)在河東大地上。人類學家把這種耕作方式稱為 “刀耕火種”,河東大地的農耕文明就是從“刀耕火種”開始的。
   1970年5月里的一天,是令中國農業(yè)考古學界振奮的一天。這一天,垣曲縣政協(xié)原副主席、縣博物館原館長呂輯書在歷山深處發(fā)現(xiàn)了一片來自遠古的細石器。繼而,他又發(fā)現(xiàn)了一批細石器和殘缺的石磨盤。這些石器出現(xiàn)的地方,就是震驚中國考古界的“下川文化”遺址。
   經專家鑒定,“下川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的打制石器,大多是農業(yè)生產工具的雛形,它把中國農業(yè)的起源推到了一萬五千年前左右。
   “下川文化”遺址發(fā)掘的參與者衛(wèi)斯先生在學術論文《試論中國粟的起源、馴化與傳播》提到,粟,也就是谷子,其前身竟是滿山遍野的狗尾巴草。他的觀點是,人類一代代繁衍,狗尾巴草也一代代變異,先祖?zhèn)儗肺舶筒莸鸟Z化,付出了比馴化動物更強的耐心。他們不斷采集生長旺盛、籽粒飽滿的狗尾巴草,種植在居住地周圍。年復一年,矮小的狗尾巴草越長越強壯,越長越高大,最后完成了向粟的過渡。
   據悉,目前在運城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遺址已經有400多處,如芮城縣東王莊遺址、平陸縣盤南莊遺址和垣曲縣龍王崖遺址等。這些遺址證明我們的遠祖非常偏愛河東這片土地。遠古的河東大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非常適合人類生存,也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先祖?zhèn)冊谶@里早早地留下了耕作的身影。
   歷史向前推進,先民們的生產工具越來越精良,被馴化的植物品種也越來越多。1931年,位于萬榮縣新石器時代的荊村遺址出土了谷類炭化物,經專家鑒定,那是高粱。
   可以肯定,傳說中的后稷絕不是第一個種莊稼的人。但他肯定在農耕發(fā)展史上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善于總結,善于觀察,熟練地掌握了農耕技術,改良了生產工具。他是一位智者,他教化民眾什么時侯開始播種,什么時侯開始收獲。是他系統(tǒng)地傳授了農耕技術,也可以說,真正的農耕文明應該是從后稷時代開始的,所以說,后稷是我國農耕文明的一個文化符號,也是我們后人眼里的農神。
   中國的歷史本來就是一部農耕文明史,而農耕文明的起源、發(fā)展則來源于美麗的河東大地。

從大禹治水來看,洪水的集中與突發(fā),是造成中國國家形成的重要原因

從世紀曙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黃河和其支流汾河養(yǎng)育了生活在河東大地上我們的先祖?zhèn)儭5瑫r,黃河及汾河又給先祖?zhèn)儙磉^無數(shù)次災難,充當了恩人和魔鬼的雙重角色。
   傳說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泛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們的房屋,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xiāng)。堯決心要消滅水患,于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領都推舉鯀。堯就將治水的任務交給鯀。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毫無辦法。舜主理朝政后,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后來鯀就死在那里。
   舜也征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洪水。大臣們都推薦禹,舜并不因他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大禹并不因舜處罰了他的父親就嫉恨在心,欣然接受了任務。當時,大禹剛剛結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非常賢惠,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妻子告別后,踏上了征程。
   相傳,大禹治水三年,雖然歷盡艱辛,卻依然勞而無功,不免心情焦慮。一天,他在黃河邊見到一位老翁,坐下來攀談時,老翁端上滿滿一碗水放在石桌上。正當大禹準備端起來喝時,老翁撿起一塊石子,朝碗沿砸去,碗沿被砸出一個缺口,茶水從缺口流到桌面上,老翁用手指一劃,溢在桌面上的水緩緩流到地上。大禹心中一動,連忙向老翁致謝。
   此后,大禹率領治水大軍,苦戰(zhàn)三年,破開龍門,鑿開三門,引水歸道,終于安定了九州。
   大禹治水,是中華民族的一幅抗洪圖,為后世治黃的艱巨事業(yè),提供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大禹治水,走遍了山山水水,留下許多動人的傳說,也留下許多“禹跡”。黃河兩岸是他留下“禹跡”最多的地方。
   現(xiàn)在的河津市古稱龍門,是因為禹鑿龍門的故事發(fā)生在這里。
   黃河到了這里,進入了晉陜峽谷,兩岸崇山峻嶺,河水被束裹著,不斷地向四處蔓延。大禹察看了地形,選擇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挖開河道,斷開山崖,使河水順流而下。
   現(xiàn)在我們已經很難想象在石器時代,大禹和先民們是怎樣鑿開高大的山崖的。
   其實,稍微具備一點科學知識的人都知道,龍門的形成,不過是自然變化、地殼運動的結果,或者說是千萬年來河水沖刷而形成的。唐代詩人沈 在《龍門山》一詩中說:“龍門非禹鑿,詭異仍天工?!钡覀儸F(xiàn)在仍然愿意相信,這就是大禹的杰作。因為,大禹治水代表的是一種堅忍不拔、永不服輸?shù)木?,正是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從洪水四溢的遠古時代一直走到現(xiàn)在?,F(xiàn)在在禹門口兩岸,有東、西禹王廟的遺址,當?shù)剡€流傳著大禹的各種傳說。河津市的龍門大道、龍門廣場、更是把大禹所代表的龍門文化繼續(xù)傳承。
   大禹之后,大隋都水監(jiān)姚暹,為了保護運城的鹽池,實施了一系列防洪抗洪的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是現(xiàn)在位于運城市區(qū)的姚暹渠;從河東大地走出去的李冰父子,在四川修筑了福澤天府之國千百年的都江堰。李冰父子是河東人,現(xiàn)在的鹽湖區(qū)解州效斜村就是李冰的故里。
   沿黃河往下游走,到芮城縣東南12公里處,就到了大禹渡。
   這里叫大禹渡,是因為一處高崖上的神柏。相傳,大禹治水路過這里,曾在神柏生長的地方休息過。1970年,國家在此地興建了亞洲揚程最高“大禹渡電灌站”,總揚程214米。這個大禹曾來過的地方,河水上了高原,澆灌著農田,已經為民造福幾十年了。
   學者俞偉超曾指出:“因 4000年前的洪水與治水事業(yè),強化了國家管理公共事業(yè)的職能?!辟M孝通也認同此觀點,他在《中華民族多元化一體格局》中指出:夏禹時期洪水的集中與突發(fā),是造成中國國家形成的重要原因。這是由于有大禹治水的成功,才會有后來的“天下于是太平始”。
   人類進入農耕文明,水便成了萬物生長之源。所以,代表古中國的河東文明的發(fā)達得益于河流的恩澤,但在洪水不斷沖刷的歷史條件下,大禹治水的精神,又開啟了我國的水利事業(yè)。

 

     

責任編輯:席沛釗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