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汾城南西趙村口,曾立有石碑,上刻“倉頡造字處”,碑系清乾隆四十九年秋臨汾縣令李早榮所立,青石制,每字有20厘米見方,字體遒勁,秀美有力。此碑現存堯都區(qū)博物館。
倉頡,相傳為黃帝史官,生活在平山腳下汾水東岸西趙村一帶的部落里,因其聰明好學又勤勞勇敢,被當時的部落首領黃帝統(tǒng)一到他的部落里,安排其管理部落獵物、牲畜、糧食等東西,記載部落歷史。倉頡起先用貝殼、結繩計數、記事。然而,隨著黃帝部落的日益發(fā)展,囤積的東西越來越多,倉頡便仔細考察琢磨,用各種飛禽走獸的形狀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在墻上刻畫各種各樣的符號來記載物品的數量及部落大事,成為最初的象形文字。幾經流傳和逐步發(fā)展,一代一代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民族漢字最初的源頭,西趙村一帶也因此成為中國最古老文字的發(fā)源地。
流傳下來的史籍記載和《臨汾縣志》說:“上古倉頡為黃帝左史,生而四目,有睿德。凡靈龜負圖書,丹青甲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鳥獸語山川,指掌而拼文字。文字既成,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今城南有倉頡故里碑?!边@段文字,雖把倉頡當作神人,但也確證了倉頡造字的歷史。臨汾城南趙村一帶,也曾確有“倉頡故里碑”。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偉大創(chuàng)造,傳承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輝煌歷史。倉頡被奉為創(chuàng)造漢字的初祖,堯都西趙成為古堯都歷史名村之一。(錫剛)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