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鹽餅子的故事

2014-11-27 09:25:00 來源:臨汾新聞網

常常聽長輩們講起油鹽餅子的故事。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事情了。

叔叔伯伯們那時候還是孩子,他們的童年和學習的關系并不密切,倒是小小年紀就懂得操持家務、打點生活,割豬草、拾柴火、撿牛糞是他們提及最多的。學校有時也組織一些簡單的生產活動,下了學,在家里就是給大人幫忙。物質上的極度匱乏讓他們對食物充滿了渴望。

那時候,魚肉蛋奶、大米白面都是奢侈品,這些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勉強買上一點,所以人們對新年的渴望是夾雜著對食物強烈的企盼的。而平日里能吃上一頓玉米餅子就很幸福了。和土炕相連的火塘是一個神奇的地方,直徑一米多的大鍋總是充滿人們對食物的各種幻想?;熘t薯面的玉米餅子,巴掌大小,貼在鍋邊上,灶膛的火燒得旺旺的,等上二三十分鐘,滿屋的熱氣退去,掀開鍋蓋,一圈金黃;此時,同樣金黃滾燙的玉米粥也咕嘟咕嘟冒著氣泡,香氣襲人。小心翼翼地用鐵鏟鏟下鍋沿兒的餅子,就可以做美味的油鹽餅子了。燙手的餅子一劈兩半,撒上細鹽,點幾滴香油,咬上一口,那美味不遜于現(xiàn)在漢堡對人們的誘惑。旺盛的灶火將黏在鍋邊的玉米粥烘干,形成一圈鍋巴,又薄又脆,撒上鹽,就更是一種美味!咸菜、餅子、玉米粥,甚至成了當時領導干部們希望頓頓都吃上的工作餐。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豐富多樣的主食和名目繁多的副食漸漸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的時候,人們對食物漸漸失去了一種感恩,其直接表現(xiàn)就是浪費現(xiàn)象嚴重。學生們將不愛吃的面包扔在路邊,上班族將吃不完的飯盒隨手倒掉,服務員將一筷子都沒動的佳肴悉數(shù)倒進垃圾桶……據(jù)統(tǒng)計,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不知道當人們隨意把這些東西丟掉時,心里有沒有一絲愧疚。有沒有想到我們只是恰巧生在了一個豐衣足食的年代,所以才不甚珍惜,如果現(xiàn)在依然食不果腹,我們是不是也會把油鹽餅子奉為至寶。我們不排斥社會進步帶來的豐衣足食,也不否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享受與擁有,相反,這正是我們不斷奮斗、辛勤勞作所追求的。但是,我們有能力并可以創(chuàng)造出足夠的物質財富的時候,難道我們就被賦予了肆意揮霍、不問節(jié)儉的權利嗎?

反觀現(xiàn)在,很多人對滿桌的雞鴨魚肉食不知味,倒是懷念起油鹽餅子來。其實,這油鹽餅子倒未必真的就是稀世美味,只是那巴掌大的餅子,裹住的又豈止是細鹽和香油?我們在懷念一種情懷,一種時過境遷之后更加濃烈的渴望。我想,崢嶸歲月留給我們的不應該僅僅是舌尖上的回憶,而更應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對食物的珍惜,對生活的堅定,以及對土地的一種感恩。

幸福來之不易,牢記油鹽餅子的故事,攜節(jié)儉前行。 襄汾三中初三(125)班 張雅靜     輔導老師 景雅琴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