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 襄汾縣的前世今生

2018-05-23 09:14:09 來源:臨汾新聞網   瀏覽次數:

  臨汾新聞網訊 一個地方與一個人一樣,既有著大家都擁有的同質共性和普世規(guī)律,也有著與眾不同的前世今生和個性特點。

  譬如襄汾縣,因為其獨特的誕生、演變和發(fā)展軌跡,才成為了如今的模樣,成了世間的唯一。

  許多人都知道,襄汾縣是1954年由原襄陵縣與汾城縣合并而成的,但對其更早的身世,恐怕就知之甚少了。

  現在我們就簡單地捋一下襄汾縣的前世今生。

  提起襄汾,都說這是個很古老、很有歷史的地方。古老到什么程度呢?古老到舊石器時期,這里就生活著“丁村人”;古老到4000多年前,帝堯曾在這里建都立國;古老到春秋時期,這里曾做過晉都;古老到戰(zhàn)國時,這里曾有過“襄陵邑”和“汾城”;古老到漢代初期,這里就設置了縣制。因為古老,所以厚重;因為厚重,所以有故事。在歷史的天空中,襄汾有幾顆很亮眼的星座。

  話說漢初,也就是2200多年前,漢王朝在臨汾盆地南端的汾河岸畔,設置了兩個縣,一個叫襄陵,一個叫臨汾,這便是襄汾縣的肇始。

  應該說,漢初設置的縣并不是最早的縣制,我國最早的縣制出現在春秋早期,當時的秦、晉、楚等諸侯國便開始在新兼并的邊遠地區(qū)設縣,成為隸屬于國君的地方組織形式。到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先后在邊地和內地設置了郡縣,產生了郡轄縣的兩級地方政權,郡縣制開始形成。到了秦代,干脆全面推行“郡縣制”,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若干個縣。

  經過秦末農民起義,楚漢相爭而建立的漢朝,對地方實行的則是郡縣制與分封制并存,也就是郡國并行制。漢高祖劉邦在2000多年前就搞開了“一國兩制”。

  對襄陵和臨汾,還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吧。

  襄陵縣是以境內有晉襄公陵而得名,《漢書注》師古曰:“晉襄公之陵,因以名縣”。

  晉襄公在歷史上可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溫文爾雅,善納箴言,老爸晉文公死后,繼承君位,垂拱而治,在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中,北伐狄人,南略楚國,東征衛(wèi)國,西阻秦國,重組六卿,將晉國霸權再度推向高峰。

  晉襄公陵墓就坐落在襄汾縣城西北30公里東柴村南塬上,這里西依姑射,東傍汾水,景色秀美,古風氤氳?,F存墓冢高18米,闊約1600平方米。墓南排列有太子、太妃兩座墓冢,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外還有一處叫“襄陵”的地方,是春秋時期另一位著名國君宋襄公的陵墓,在河南睢縣。不過,此“襄陵”與襄陵縣無涉。

  “襄陵”還有一種釋義:謂大水漫上丘陵?!渡袝虻洹份d:“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边@里講的是遠古時期洪水滔天的景象,出現“襄陵”一詞,比襄陵置縣晚了100余年,顯然也不是襄陵縣得名的依據。

  襄陵縣得名后,一直叫得很響亮,很堅韌,延續(xù)了2000多年,其間只有16年曾用名干昌縣,50年曾用名擒昌縣。

  襄陵縣歷史上的范圍很大,浮山縣曾兩次劃入其轄區(qū),也曾一度管轄過鄉(xiāng)寧縣域,所以人們常說,“襄陵縣管得寬,東有浮山縣,西至黃河岸”。

  最初的襄陵縣城設在距今襄汾縣城東北5公里處的古城莊,如今的古城莊雖然只是個有五六百人口的小村莊,但當時的縣城卻很大,有1.21平方公里,遠遠超過后來遷移的3處襄陵縣城。在全國只有750萬人的漢初,如此大的縣城,只能說是其建造和經營的時間很早,地位也很重要,是傳說中春秋時晉大夫郤犨所居?與現在正在發(fā)掘的陶寺北墓地有何關系?都是需待考證的歷史課題。

  老襄陵縣城有四處,即古城莊(當地人稱干昌府城),歷時825年;古襄陵村(又名向陽村、宿水店),歷時405年;襄陵鎮(zhèn)(又名晉橋店),歷時929年;趙曲村,只待了兩年多。

  臨汾,因濱臨汾河而得名。這是個不錯的名字,歷史上曾有3個地方使用過,而最早的冠名權屬如今襄汾縣南端與新絳縣交界處的晉城村(趙康古城),這里是漢初設置的臨汾縣城,“臨汾”在這里被叫了700多年。第二個稱臨汾的地方,是如今的汾西縣,縣城在汾西縣和平鎮(zhèn)申村,從北齊到隋開皇三年(583),有二三十年時間。第三個才是如今的臨汾城,開皇三年將襄陵縣北邊的平河縣(原平陽縣)改為臨汾縣,不過這一叫就叫到了現在。

  最初的臨汾縣城,在戰(zhàn)國時叫汾城,是魏國的城邑。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二月,秦將張?zhí)祁I重兵進攻汾城,苦戰(zhàn)兩個多月,攻破城池,斬殺晉(魏)軍六千,晉(魏)軍在逃跑中被河水淹死約二萬人。秦國汾城一戰(zhàn)定局,最終一統(tǒng)六國。

  戰(zhàn)國時的“汾城”,在春秋時為晉獻公遷都的故絳,古晉城遺址顯示,這是一處占地4.5平方公里、完全符合春秋時諸侯都城規(guī)制的地方。這處氣勢恢宏的城邑,風風雨雨數千年,經歷了古晉城——古汾城——古臨汾——趙康古城遺址,積淀了太多的歷史信息和前塵往事。

  最早的臨汾縣縣域也很大,包括今天的襄汾縣南部和新絳縣,以及稷山縣的一部分,到了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朝廷把臨汾縣一分為二,南部設為絳州,北部改為泰平縣,隸屬絳州管轄,縣治設在古城鄉(xiāng)北三里(今古城鎮(zhèn)),北周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諱,改為太平縣,隋時把縣城遷到關東(今景毛鄉(xiāng)北古縣村),唐貞觀七年(633),太平縣移治敬德堡(今汾城鎮(zhèn))。

  “太平”也是個好名字。民國年間,全國竟有3個地方稱“太平縣”。1914年,山西省在全面調整省內區(qū)劃時,為了不重名,決定啟用太平縣境內古地名“汾城”,改名為汾城縣。

  老汾城縣城也有4處,即晉城村(趙康古城),歷時700余年;古城鎮(zhèn)(泰平關南),歷時169年;北古縣村(關東),歷時19年;汾城鎮(zhèn)(敬德堡),長達1321年。

  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襄陵、汾城兩縣一直都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1954年9月,相鄰而居、獨立于世的兩縣終于融為一體,合并置襄汾縣,縣治設在塔兒山下、汾河岸畔的史村鎮(zhèn)(今新城鎮(zhèn))。1959年1月,襄汾縣制撤銷,縣境分屬臨汾縣與侯馬市,1961年7月,復設縣,縣治仍設史村鎮(zhèn)。

  襄汾縣的前世今生,是從歷史深處款款走來的腳步聲,是一幅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既曲折又輝煌,既有料又有味,它讓我們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和世事的變遷,也在我們的身上留下了祖先的鮮明印記。(高建錄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日報晚報版、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fā)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fā)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